一條鐵路線的日常,是數十萬人通勤、生活的重要命脈。然而,當這條命脈突然「休克」,所引發的不僅是行程的延誤,更是對城市運轉韌性的嚴峻考驗。日前將軍澳線傍晚繁忙時間的全面停駛事件,正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它不單揭示了現有鐵路系統可能存在的潛在脆弱性,更引發了公眾對港鐵服務可靠性及應急機制的深度關切。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與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事故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並倡議在立法會層面進行專案跟進,期望能從根本上檢視並改善港鐵的運作狀況。
飛來橫禍:將軍澳線的「休克」時刻
一切發生得突然。就在華燈初上、歸心似箭的下班尖峰時刻,將軍澳線因電力供應受阻,毫無預警地陷入全線停擺。這條連接港島與新界東南的重要動脈瞬間凝結,車廂內的乘客從錯愕到無奈,車站月台擠滿了焦急等待的人群。免費接駁巴士雖緊急啟動,卻難以消化龐大的人潮,將軍澳區及港島東的交通旋即陷入嚴重擠塞,無數市民的回家路變得漫長而艱辛。對於不熟悉替代路線或轉乘方式的長者而言,滯留車站的無助感更是加劇了這場通勤惡夢的煎熬。直至晚上約10時半,列車服務才逐步回復正常,整起事件持續超過五小時,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
議員的關注:不僅是電力故障?
對於這起罕見的全線停駛事故,長期關注鐵路議題的兩位議員表達了他們的憂慮和質疑。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直指,港鐵今年已非首次發生嚴重事故,顯示其在維修保養和應急能力上存在嚴重不足。他認為,頻繁的事故已敲響警鐘,必須全面檢視港鐵的營運和維修策略。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張欣宇則從技術層面提出了更深入的分析。他指出,單純的電力故障或列車故障通常不會導致整條線路完全癱瘓,將軍澳線設有調頭設施,即使過海隧道供電或列車出現問題,理論上仍可維持油塘至寶琳/康城段的「細圈」運作。 然而,這次事故卻是全線停駛,這讓他懷疑事件可能涉及多個系統的連鎖故障,尤其關注是否存在信號系統問題。 張欣宇在受影響車站現場視察時,觀察到有列車能以自動模式離開月台,這似乎又與完全的供電或信號系統失靈有所矛盾,因此他希望港鐵能盡快向公眾提出合理的解釋。
系統的脆弱與潛在的連鎖反應
張欣宇對「系統連鎖故障」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現代鐵路系統高度複雜,各個子系統,包括供電、信號、通訊、列車控制等,都緊密連結並相互依賴。一個看似單純的故障,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確實有可能像推倒骨牌一樣,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系統的全面崩潰。
以本次將軍澳線事故為例,如果初步判斷的電力故障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由某個源頭問題(例如變電站異常、高壓電纜損壞等)引起,這個問題可能同時影響到多個區段的供電。更甚者,如果電力異常引發了保護裝置的跳脫,或是對信號系統、列車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造成衝擊,就可能進一步導致這些系統的異常或停擺。在複雜的聯鎖邏輯下,為了確保安全,系統可能會啟動最高級別的保護措施,即全面停止列車運行,以避免追撞或其他更嚴重的事故發生。這種層層遞進的故障擴散,正是「連鎖故障」的核心特徵,也是最令人擔憂的情境。它意味著系統的冗餘設計或故障隔離機制可能存在缺陷,或是故障本身的性質超出了系統的容錯能力。
維修保養與人手問題的陰影
除了潛在的系統連鎖故障,多位議員也將事故與港鐵的維修保養和前線人手問題聯繫起來。田北辰和張欣宇都提到,今年以來港鐵已多次發生嚴重事故,包括東鐵線的工程車事故,這讓人對港鐵的資產維護狀況和維修團隊的能力產生疑慮。 張欣宇更是明確指出,東鐵線工程車事故暴露了維修團隊經驗及知識不足的問題,導致故障處理時間過長。 他認為,港鐵近年持續的人手短缺問題,可能導致前線維修和車務人員青黃不接,經驗傳承出現斷層,這無疑會影響日常的維修質量和應急效率。 資深電機及屋宇裝備工程師何永業也從專業角度分析,將軍澳線採用的1500伏特直流架空電纜供電系統,相比市區線的第三軌供電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加上其曾多次發生電力故障的記錄,更凸顯了全面檢查和維修架空電纜系統的必要性。
若人手短缺導致日常維修未能及時或徹底執行,設備的潛在隱患就無法及時排除,累積下來便增加了發生故障的風險。而在事故發生後,經驗不足的應急團隊可能無法迅速準確地判斷故障點和原因,延誤了搶修進度,加劇了服務中斷的時間和影響。因此,重新評估各線路維修人員編制、加強前線員工培訓,不僅是提升應急效率的關鍵,更是預防未來事故發生的重要一環。
觸發回贈機制:代價誰來付?
這類長時間的服務延誤,按照港鐵與政府的服務經營協議,無疑會觸發「服務表現回贈」機制,即俗稱的罰款。張欣宇相信本次將軍澳線事故會觸發這一機制,而且由於事故發生在繁忙時段,罰款金額將按1.2倍計算。 這筆罰款雖然能讓港鐵為服務中斷付出代價,但在公眾看來,更重要的或許不是罰款本身,而是港鐵能否從事故中汲取教訓,真正提升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罰款最終是營運成本的一部分,羊毛出在羊身上,如何將公眾的損失和不便轉化為港鐵改進的動力,而非簡單的財務撥備,是公眾更為關切的問題。
立法會的跟進:尋求真相與對策
正是基於對事故性質、潛在原因及後續影響的深切關注,田北辰和張欣宇都倡議將本次將軍澳線停駛事件列為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下周會議的議程。他們希望邀請港鐵公司代表出席,全面交代事故的具體因由、應急處理過程,以及未來如何預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改善應急措施等。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也對港鐵接連發生事故表示「極度關注」,並要求港鐵下周交代事件。
將事件提升到立法會層面進行公開討論和質詢,其重要性在於能夠在一個更具透明度和監督力的平台上,要求港鐵對公眾負責。議員們可以代表市民,針對事故的技術細節、應急處理的流程、維修保養的策略、人手編制的問題等,提出尖銳的質疑,迫使港鐵提供清晰、全面的解釋,並承諾具體的改進措施。這不僅有助於揭示事故的深層次原因,更能推動港鐵從體制和機制上進行變革,避免類似問題的重演。
前瞻與反思:如何確保鐵路系統的健康運行?
將軍澳線的「休克」事件,是一次痛苦的提醒。它告訴我們,即使是高度現代化的鐵路系統,也並非萬無一失。確保其健康運行,需要系統性的努力和持續的投入。
首先,必須加強對基礎設施的維修保養。鐵路資產隨著時間推移會出現損耗,制定清晰、科學的資產更新更換時間表至關重要。 不能為了節省短期成本而犧牲長期的安全和可靠性。港鐵需要平衡商業營運與公共責任,將市民的安全和服務質素置於首位。
其次,應對人手短缺問題。前線維修和車務人員是保障鐵路順暢運轉的基石。港鐵需要研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策略,加強員工培訓,確保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傳承,建立一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專業團隊。
再者,提升應急響應能力。即使做了充分的預防措施,故障仍有可能發生。關鍵在於發生事故時,能否迅速、有效地進行應急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乘客的影響。這包括完善應急預案,特別是針對高峰時段服務中斷的情況;加強與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協調聯動,確保接駁服務的順暢;以及提升信息發布的效率和準確性,及時向公眾通報最新情況。
最後,需要持續的外部監督和壓力。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的跟進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它可以形成一種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推動港鐵不斷改進。公眾的關注和媒體的報導同樣重要,它們能夠形成輿論壓力,促使港鐵更加重視服務品質。
結語:重建信心,駛向未來
將軍澳線的停駛,暫時中斷了無數人的行程,卻也中斷了部分市民對港鐵的信心。重建這種信心,不僅需要港鐵對本次事故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更需要其在未來的日子裡,以持續穩定、安全可靠的服務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決心。希望立法會的專項跟進,能成為一個契機,推動港鐵全面檢視自身問題,拿出有力的解決方案,讓我們的鐵路系統,這座城市的動脈,能夠更健康、更穩定地運行,載著市民駛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