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城市的脈搏本應隨著下班人潮的歸家而逐漸趨緩,然而,在港鐵將軍澳線的深處,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卻讓無數歸心似箭的乘客,經歷了一場漫長而煎熬的「隧道歷險」。沒有預警的急煞,緊接著是令人心悸的火光,以及那在密閉空間裡,一點一滴消逝的冷氣,將數百名乘客推入了高溫與焦慮的漩渦。這不只是一次交通故障,更是一場關於都市韌性與人性的真實考驗。
隧道裡的喘息:故障列車上的煎熬時刻
下午五時許,正值港鐵將軍澳線的繁忙時段,一列由北角開往油塘的列車,載著滿滿的乘客,如常地鑽入漆黑的海底隧道。然而,這趟再尋常不過的旅程,卻在隧道深處戛然而止。突如其來的急停,讓車廂內的乘客猝不及防。緊接著,有乘客目擊到列車下方傳出爆炸聲響,並伴隨著令人膽戰心驚的火光閃現。車廂瞬間陷入一片恐慌,尖叫聲與驚呼聲此起彼落。列車停定後,更令人難耐的是,車廂內的冷氣供應亦告中斷。
想像一下,數百人在密閉狹小的空間裡,被困於不見天日的海底隧道,外面的世界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車廂內的溫度持續攀升,空氣變得愈發渾濁。乘客們開始感到呼吸困難,汗水濕透了衣衫。原本期待的歸途,瞬間變成了難熬的蒸籠。有乘客無奈地表示,列車停了十多分鐘,冷氣依然沒有恢復,焦慮的情緒在車廂內蔓延開來。在那個悶熱難耐的半小時裡,每一秒都彷彿被無限拉長,乘客們只能透過撥動手邊的紙張,試圖帶來一絲微不足道的涼意,但更多的是對未知狀態的無助與焦慮。
故障的根源探究:電力跳掣與安全裝置
這場突發事故的初步原因,港鐵方面隨後解釋為電力供應受阻,出現「跳掣」情況。根據報道,故障列車是在駛近鰂魚涌站時發生問題,有車廂傳出爆炸聲,隨後列車停於管道內。警方及消防接報後迅速趕到現場,協助車廂內的乘客進行疏散。初步消息指出,故障列車一度停在鰂魚涌及油塘之間的管道內,隨後返回月台,車廂乘客被安全疏散,暫未有人受傷。在鰂魚涌站月台,故障列車停泊在一旁,未見有明火或濃煙冒出,但大批警員、消防員及港鐵工程人員在場調查事故原因並進行搶修。
資深電機及屋宇裝備工程師指出,將軍澳線列車採用1500伏特直流架空電纜供電,相較於採用第三軌供電的市區線,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架空電纜的鬆脫、短路或外物撞擊等。這種供電系統的特性,或許為是次電力故障埋下了潛在的風險。港鐵方面也提到,事故是由於電力設備故障導致供電受阻,並觸發了安全裝置令列車自動停駛。這也解釋了為何列車會在高速行駛中突然急停。然而,公眾更關注的是,為何一次電力故障會導致列車在隧道內長時間失去冷氣,以及更令人擔憂的「火光」現象,這是否意味著電力系統存在更嚴重的安全隱患?
事故帶來的骨牌效應:全線癱瘓與交通大混亂
這宗列車故障並非單一事件,它迅速演變成將軍澳線的全面癱瘓。由於故障列車停在關鍵的過海路段,導致北角站至調景嶺站之間的服務全部暫停。這對於每日依賴將軍澳線往返港島、九龍及將軍澳的數十萬乘客而言,無疑是一場交通浩劫。正值下班繁忙時段,將軍澳區內的車站擠滿了焦急等待的乘客,月台和票務大堂人潮洶湧。許多人只能無奈地排隊等候港鐵安排的免費接駁巴士,但有限的巴士班次根本無法應付龐大的乘客需求,部分乘客需等候超過一小時才能上車,現場一片混亂。
這場癱瘓的影響迅速擴散至整個將軍澳區及相關交通網絡。前往調景嶺站的乘客,發現通往車站的將藍隧道也出現了嚴重的車龍,許多心急的市民選擇徒步前往調景嶺,甚至有人冒險走上馬路,畫面令人擔憂。其他過海交通工具,如巴士、小巴、甚至的士和網約車,都因為需求激增而出現排長龍或大幅加價的情況。有乘客透露,平時只需數十元的的士車資,事發當晚竟被開價數百元,足見交通混亂的程度。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彷彿因為這條繁忙鐵路線的停擺而被打亂了原有的節奏,呈現出一幅失序的畫面。
乘客心聲與社會關注:安全、應變與資訊透明
被困在海底隧道、忍受著高溫與未知煎熬的乘客,他們的親身經歷最能反映出事故對普通市民造成的影響。那短短的半小時,不只是身體上的不適,更是心理上的壓力。在密閉空間裡的恐慌、對安全的不確定、以及對行程延誤的焦慮,都深深地影響著他們。許多乘客透過社交媒體分享他們的經歷,字裡行間透露著無奈、不滿與對港鐵應變能力的質疑。他們質疑為何在如此重要的過海隧道內,列車會突然故障,更無法接受在停駛期間連最基本的冷氣供應都無法維持。
這宗事故也再次引發了社會對港鐵營運和維護的關注。有立法會議員表示,這宗事故相信會觸發港鐵的罰款機制,並計劃在立法會會議上討論事件,要求港鐵交代事故原因並全面檢討緊急應變措施。議員質疑,短期內港鐵接連發生事故,是否與前線維護人員的人手、知識或技能傳承有關。同時,對於這次電力故障為何會導致全線停駛,以及在故障期間的應急處理,包括如何及時疏散乘客和提供替代交通,公眾都期望港鐵能夠給出清晰、透明的解釋和改進方案。
事故後的反思:提升韌性與重拾信心
這宗將軍澳線列車故障,儘管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卻如同一次警鐘,提醒著我們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脆弱性。在高度依賴鐵路的香港,任何一次的服務中斷,尤其是發生在繁忙時段和重要路段,都會對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事故背後的技術原因需要深入調查和徹底解決,無論是電力系統的設計、維護,還是列車的日常檢查,都需要確保最高標準的安全和可靠性。
更重要的是,這次事件凸顯了港鐵在緊急應變和資訊發布方面的不足。在故障發生後,如何快速、準確地向乘客提供資訊,如何有效疏導人流並安排充足的替代交通,都是港鐵需要認真檢討和改進的地方。未來的城市發展,不僅需要更完善的基建,更需要具備應對突發事件的韌性。這包括建立更強大的應急預案、提升前線人員的應變能力,以及利用科技手段實現更及時有效的溝通。
乘客的信心是港鐵最寶貴的資產。每一次的故障,都在消耗著這份信心。港鐵需要通過實際行動,包括徹底調查事故原因、透明地向公眾交代、以及實質性地改善服務和應變措施,來重新贏得市民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在面對任何挑戰時,都能展現出應有的可靠與韌性,讓市民的每一次出行,都能安心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