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男染侵入性雙球菌腦膜炎成今年第6例

一場突來的發燒與關節腫痛,竟是兇險病菌的警號。近日一宗發生在68歲男士身上的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不僅為個人帶來性命威脅,也再次提醒公眾,這種看似遙遠的疾病,其實潛伏在我們周遭,需要提高警覺。這不僅是今年發生的第六宗個案,更可能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公共衛生議題。

潛伏的兇手:腦膜炎雙球菌

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這種細菌引起。 它最令人擔憂的是,一旦入侵人體,可能迅速引發嚴重的症狀,包括腦膜炎(腦部和脊髓內膜發炎)和敗血症(血液感染)。 這種細菌主要潛伏在人類的鼻咽部位,約有10%至20%的健康人群可能帶有此菌而不自知,成為無症狀帶菌者。

暗藏的警訊:症狀與傳播

這次個案中的68歲男士出現發燒及左膝腫痛,正是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可能呈現的非典型症狀之一。除了典型的腦膜炎症狀,如突發性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畏光及嗜睡等,細菌入血(腦膜炎雙球菌血症)也可能導致皮膚出現瘀斑、休克,甚至引發關節炎、心肌炎或肺炎等併發症。這些多樣化的表現,尤其在初期可能與普通感冒相似,使得診斷變得更加困難,容易延誤治療。

腦膜炎雙球菌主要透過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傳播,例如咳嗽、打噴嚏或親密接觸。 這意味著在人多擠迫或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傳播風險相對較高。 潛伏期一般為2至10天,通常在3至4天內發病。

為何如此兇險?

「侵入性」一詞,恰恰說明了這種疾病的致命性。當腦膜炎雙球菌突破人體的防線,進入血液或中樞神經系統時,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全身性的嚴重反應。 未經及時治療的流行性腦膜炎和敗血病死亡率極高,即使獲得適當治療,仍有高達10%的患者在發病後24至48小時內死亡。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倖存,約有10%至20%的患者可能留下永久性的後遺症,如智力受損、失聰、癲癇或其他神經功能障礙,個別嚴重個案甚至需要截肢。 這種疾病的快速惡化特性,是其最令人警惕的地方。

誰是下一個目標?風險群體分析

雖然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在本港並不算普遍,但某些群體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 根據搜尋資料,高危群組包括:

  • 嬰幼兒: 特別是5歲以下的兒童,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是感染的高峰期之一。
  • 青少年及年輕人: 尤其是在寄宿學校或大學宿舍等群體生活環境中的年輕人,由於社交互動頻繁,帶菌和傳播的風險相對較高。
  • 長者: 如本次個案中的68歲男士,年齡較大也是一個風險因素。
  • 免疫力較弱的人士: 患有某些免疫系統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士風險較高。
  • 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 家人、日間護理中心接觸者、直接接觸患者分泌物者等風險增加。
  • 前往高危地區的旅客: 特別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腦膜炎帶)的旅客,尤其在旱季(12月至6月)風險較高。

今年第六宗的意義

本次個案是今年以來的第六宗,這數字引起了公共衛生的關注。根據搜尋資料,過去十年本港每年平均約有5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病例。 今年的數字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往的年平均數,這是否代表著感染情況有所變化?雖然本港專家指出香港並非疫區,感染風險不高,但個別個案的出現,特別是不同年齡層和狀況的患者,提醒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一些專家也提到,在內地、英美及澳洲等地,個案有上升趨勢,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如何築起防線?預防與治療

面對這種快速且兇險的疾病,預防和及時治療是關鍵。

預防措施包括:

  • 保持良好個人及環境衛生: 勤洗手,尤其在接觸口鼻前後或公共設施後。 打噴嚏或咳嗽時用紙巾掩蓋口鼻,並徹底清潔雙手。
  • 避免前往高風險場所: 盡量避免到人多擠迫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地方。
  • 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 尤其是有發燒或劇烈頭痛等症狀的病人。
  • 接種疫苗: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現時已有針對不同血清型(如A、B、C、W、X、Y)的疫苗在香港註冊。 雖然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並未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但高危人士,例如嬰幼兒、青少年、免疫力弱者以及計劃前往高危地區的旅客,應諮詢醫生,評估風險並考慮接種。
  • 治療方面:

    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患者必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並可能需要服用預防性藥物。

    警鐘長鳴:不可輕忽的威脅

    這宗68歲男士的個案,再次提醒我們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真實威脅。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症狀多樣且進展迅速,一旦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本港發病率不高,但每一宗個案都值得我們警惕。提升公眾對此病的認識,了解其傳播途徑、症狀及高危群組,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尤其是諮詢醫生有關疫苗接種的建議,是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一步。面對這個潛伏的兇手,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覺,不輕忽任何異常的身體警號,才能在疾病來襲時,多一分應對的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