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兩組買家爭奪,溢價成交揭示的市場信號
在波譎雲詭的香港樓市中,每一宗成交背後都有著屬於它的故事。近期在屯門滿名山,一宗看似尋常的二手買賣,卻因兩組買家積極爭奪而引發市場關注。這個實用面積約603方呎的單位,最終以較市價高出1.2%的價格、535萬元成交,為近期普遍下行的二手市場帶來了一絲暖意,同時也揭示了特定條件下買家入市的決心與邏輯。
一個單位的競賽
故事的主角是屯門滿名山滿庭8座的一個中層D室單位。這個單位實用面積為603方呎,格局為實用的兩房間隔,坐向東方,並享有開揚的山景。據了解,原業主早前以530萬元放盤,希望能為這個單位找到新主人。放盤至今約三個月,在市場上等待有緣人。
然而,單位的地理位置和自身條件,意外地吸引了不止一組買家。在物業代理的牽線搭橋下,兩組客人先後對這個單位表達了濃厚的興趣並出價。這種「兩客搶購」的場面,在近年以蝕讓成交為主流的二手市場中,顯得尤為特別。它彷彿為平靜甚至略顯低迷的市場投入了一顆小石子,激起了些許漣漪。
心儀學區房的決心
最終成功購入這個單位的新買家,他們的入市動機十分明確。根據市場消息,新買家心儀這個單位的主要原因,是它毗鄰著名的哈羅國際學校。 對於有學齡子女,並計劃讓孩子入讀該校的家庭而言,居所與學校的距離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為了下一代的教育,不少家長願意在置業時付出額外的溢價,以換取便利的生活和心儀的校網。 這種「教育先行」的置業觀念,在香港這個極度重視教育的社會裡根深蒂固,也解釋了為何他們願意在兩組買家的競爭中,最終提價至535萬元,成功購入這個單位。他們僅僅透過兩次實地睇樓,便迅速拍板決定,可見其購房意願之強烈及目標之明確。
雖然成交價較最初的放盤價高出5萬元,且較當時的市場價高約1.2%,但對於急需「學區房」的買家來說,這微小的溢價或許是達成目標的必要代價。這也反映出,即使在整體市場調整的環境下,具備稀缺性或特定優勢(如校網、景觀、地理位置)的物業,仍然能夠吸引到有特定需求的買家,並可能出現溢價成交的情況。
原業主的無奈離場
與新買家得償所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原業主的黯然離場。根據資料顯示,原業主是在2020年以約693.8萬元的價格購入這個單位。 持貨約五年後,選擇在此時放售。然而,過去幾年香港樓市經歷了一輪調整期,尤其是二手市場,不少業主面臨物業估價下跌的困境。
是次交易最終以535萬元成交,相較於原業主的買入價,帳面虧損高達約158.8萬元,單位價值在五年內貶值約22.9%。 這宗成交無疑是近期二手市場蝕讓潮下的又一實例。對於原業主而言,儘管單位成功吸引到競爭,並以略高於市價的價格售出,但巨大的買入價差距,使得這次交易成為一筆顯著的虧損。這提醒我們,市場價格的波動是真實存在的風險,即使是自住物業,其資產價值也會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
市場微光的啟示
屯門滿名山這個單位的交易,在當前普遍疲弱的二手市場中提供了一些值得玩味的觀察點。首先,它再次印證了「校網效應」在香港樓市中的重要性。好的校網或鄰近名校,往往能為物業帶來額外的吸引力和抗跌力,甚至在市場下行時仍能吸引到有剛性需求的買家。
其次,兩組買家的競爭促成溢價成交,顯示在特定條件下,市場仍有一定承接力。並非所有二手放盤都必須大幅劈價才能售出。如果單位條件優越、定價合理,並且能夠滿足特定買家的迫切需求,仍然有可能獲得較好的成交價。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這宗交易所反映的更廣泛的市場現實:整體二手市場仍然以蝕讓為主。 雖然有個別單位的溢價成交,但許多業主仍需大幅度降價才能找到買家,尤其對於那些在高位入市的業主而言,帳面虧損已是普遍現象。這次滿名山原業主的經歷便是最好的例證。
總結而言,屯門滿名山這宗因「搶購」而出現溢價的成交,是複雜樓市景況的一個縮影。它既展現了特定需求(如校網)對物業價值的支撐作用,也揭示了當前市場中普遍存在的蝕讓壓力。對於有意置業的買家而言,深入了解市場動態,分析個別單位的優劣勢,並結合自身需求作出理性判斷,比盲目跟隨市場情緒更為重要。對於賣家而言,認識到當前的市場現實,合理定價,並突顯單位的獨特賣點,是促成交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