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學家警告:特朗普關稅重創經濟零增長

德國經濟,這輛歐洲增長火車頭,近年來的步伐似乎有些沉重。當我們談論經濟預測時,數字往往顯得冰冷而遙遠,但它們卻牽動著無數企業的營運與民眾的生活。近期,德國經濟學界傳來了一個令人關注的預測: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停滯在零。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像是一聲警鐘,提醒著全球經濟正受到多重不確定因素的衝擊,而其中「特朗普關稅」的影響,被德國經濟學家們認為是不可忽視的顯著因素。

這份預測來自為德國政府提供經濟政策建議的權威機構——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German Council of Economic Experts)。他們最近下調了對德國經濟的預期,從先前預計的0.4%增長修正為0.0%,正式宣告德國經濟可能進入一個「明顯的疲軟階段」。 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當前及未來經濟形勢的審慎評估。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主席Monika Schnitzer明確指出,德國經濟在不久的將來將受到兩個因素的顯著影響:美國的關稅政策和德國國內的財政方案。 這兩點,一外部一內部,共同塑造著德國經濟的發展軌跡。特別是來自大西洋彼岸的貿易政策變動,讓這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感到陣陣寒意。

風雨欲來的外部挑戰:特朗普關稅的陰影

德國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其繁榮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全球貿易的基礎上。美國一直是德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大量的汽車、機械、化工產品等「德國製造」行銷美國市場。然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單邊關稅措施,為全球貿易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德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德國經濟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專家Achim Wambach表示,歐洲,尤其是德國這樣的主要出口國,將受到這些關稅的衝擊。研究甚至顯示,德國對美國的出口有可能會減少約兩成,進而導致國民生產總值下降最多0.5%。 慕尼黑Ifo研究所的估算也與此相似,認為特朗普加徵的關稅可能導致德國GDP下降0.3%。

關稅的影響是多層面的。首先,直接的關稅成本增加了德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削弱了其競爭力,導致出口量下降。其次,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讓企業難以制定長期的投資和貿易計畫,觀望情緒濃厚,進一步抑制了經濟活動。此外,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的調整,對德國的工業生產造成衝擊。正如Ifo研究所的專家Lisandra Flach所指出的,一方面德國對美出口會下降,另一方面,德國本土市場的競爭也會因此更加激烈,例如中國可能會將原本輸往美國的產品轉向歐盟市場,對德國企業構成壓力。

這種來自外部的「貿易政策湍流」對於德國這個高度依賴開放市場的國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用德國經濟部長Robert Habeck的話來說:「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動盪對德國經濟的打擊比其他國家更嚴重。我們依賴開放的市場、運作良好的市場和全球化的世界。這就是這個國家致富的原因。」 可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正在侵蝕德國經濟賴以生存的基礎。

雪上加霜的內部困境:結構性挑戰與國內因素

除了外部的關稅壓力,德國經濟自身也面臨著一系列內部結構性挑戰。這包括了投資不足、產業接單狀況不佳、消費低迷等多個方面。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然而德國近年來的投資表現並不如人意。Ifo研究所的報告指出,投資過少是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昂的能源價格、勞動力短缺以及數位化進程的滯後,削弱了德國工業企業的競爭力,進而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意願。特別是設備投資,預計在2024年將下降4.2%。

工業部門的疲軟尤為突出。Ifo預測2024年工業產值將下降2%。 德國工業長期以來依賴穩定的積壓訂單,但目前訂單數量減少,即使偶有增長,扣除大宗訂單後實際訂單仍在下降。 儘管全球經濟正在復甦,但由於出口前景不佳,德國預計不會獲得更多海外訂單。

私人消費是另一個被寄予厚望能拉動經濟復甦的因素,但其表現也持續低迷。儘管通膨持續下降且可支配收入預計將有所增長,但德國民眾對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導致儲蓄率持續上升,抑制了消費支出的增長。 越來越多的公司破產和企業裁員計畫,增加了許多人對工作和收入的擔憂,這也促使民眾更傾向於增加儲蓄而非消費。

此外,一些德國國內的結構性問題也被經濟學家提及。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就指出,國內財政政策的繁文縟節和冗長的授權程序阻礙了德國的經濟增長。 這意味著即使政府推出了刺激經濟的財政方案,其成效也可能受到行政效率低下的影響。

在多重因素的疊加下,德國經濟在過去兩年已經連續萎縮,成為七國集團中唯一一個經濟未能實現增長的國家。 失業人數甚至出現了十年來的首次接近300萬大關的情況。 這都顯示出德國經濟正經歷著一個異常漫長的停滯階段。

轉機與展望:財政方案能否力挽狂瀾?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採取行動的必要性。今年三月,德國政府批准了一項財政計畫,其中包括一項5000億歐元基礎設施投資專項基金,並將國防投資基本從限制借貸的規定中移除。 經濟學家認為,這項財政方案為德國重返增長軌道提供了一個機會。

這個大規模的投資計畫旨在刺激基礎設施建設、氣候保護相關項目以及國防領域的支出,希望能藉此提振國內需求,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德國經濟的長期競爭力。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預計,從2026年起,這項財政方案的投資將有助於刺激經濟,特別是在建築業、機械設備和政府支出方面。

然而,這項財政方案的成效仍有待觀察。Ifo研究所認為其效果尚不明朗。 畢竟,結構性問題的解決並非一蹴可幾,而且正如前面提到的,冗長的授權程序可能會影響資金到位和項目實施的速度。

同時,儘管經濟學家們預計2025年私人消費會出現小幅回升,但這也建立在儲蓄率能有所下降的基礎上,而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依然是個變數。

此外,外部環境的演變也充滿不確定性。雖然一些專家預計歐盟與美國可能通過談判降低最終的關稅稅率,但美國未來的貿易政策走向,尤其是在潛在的領導層變動下,仍然充滿未知數。這使得德國企業在規劃未來時,不得不將「特朗普關稅」的潛在影響納入考量。

結論:在挑戰中尋找韌性

德國經濟學家對今年經濟零增長的預測,以及對特朗普關稅顯著影響的強調,為我們呈現了一幅複雜且充滿挑戰的圖景。德國經濟正同時遭受外部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以及內部結構性問題的困擾。這是一個「明顯的疲軟階段」,需要德國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努力來應對。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德國經濟依然擁有其固有的優勢,例如強大的工業基礎、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持續的創新能力。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應對當前的挑戰,化解外部風險,並加速推進國內結構性改革。

德國政府推出的財政方案為經濟復甦提供了一線希望,但其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高效執行並真正激發經濟活力。同時,德國也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建立更加開放和公平的全球貿易體系,以降低單邊主義帶來的負面衝擊。

德國經濟的故事仍在續寫。它面臨的挑戰,也是當前全球經濟普遍面臨的縮影。理解德國經濟的困境及其應對策略,對於我們理解全球經濟的動態與韌性,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個歐洲經濟的火車頭能否重新找回強勁的動力,擺脫零增長的陰霾,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全球經濟最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