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擬調升開班線 拚擴招加劇殺校風波

思索教育的未來:開班線與學校生態的變革

近年來,香港教育界面臨結構性的挑戰,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學齡人口的持續下降。這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收生情況,更觸動了整個教育生態的神經。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局近期提出的調整開班線及允許受歡迎學校擴班的建議,無疑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育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擔憂,特別是關於這項措施可能加速「殺校潮」的憂慮,更是甚囂塵上。

教育局的「軟著陸」策略與潛在衝擊

面對學齡人口下降這個「不爭事實」,教育局坦言這是一個結構性而非過渡性的問題,並預計未來幾年下降速度會進一步加快。 為了確保學界的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當局提出了一系列「軟著陸」策略,旨在適度有序地減少學校數目,以集中資源並提升教育質素。

最新的建議包括調整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擬劃一每班派位人數並上調開班線。這意味著未來中一的開班人數要求將比現時的每班25人更高。 此外,教育局還計劃容許現時開辦4班或以上中一的學校,如符合條件,可以申請於來年開辦5班或以上。 這些措施在教育局看來,是為了確保學校班級結構的完整性,並提升教學環境和群體學習機會。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更曾表示,現時小一開班線16人已是十分寬鬆,質疑學生人數過少會否影響學習質素及群育發展。

然而,教育界對此卻抱持截然不同的看法。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直言,這些措施恐怕會加劇中學之間的生源競爭,導致「強者越強」的局面,讓收生較少的弱勢學校更容易面臨縮班甚至「殺校」的危機。 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也指出,允許開辦更多班級可能需要思考如何確保教育質素和照顧學生的多元性,並反問這是否一種「開倒車」的行為。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亦認為,此舉必然會加劇弱勢學校的收生壓力,出現「互搶生源」的情況,對教育生態造成影響。

「殺校潮」的陰影:弱校的生存困境

教育界面臨「殺校」的壓力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受出生率下降和移民潮等因素影響,適齡學童人口持續下跌。 根據教育局的推算,未來幾年小一和中一適齡人口將會進一步急劇下跌。 這導致部分學校收生不足,面臨縮班甚至停辦的窘境。例如,在2025/26學年,就有兩間小學因收生人數不足16人而未獲資助開辦小一,面臨停辦或合併的可能。

教育局雖然強調會採取「軟著陸」策略,並提供合併、停辦部分級別等方案供收生不足的學校選擇,甚至曾考慮取消特別視學的「救校」安排。 然而,教育界普遍認為,提高開班線無疑是收緊了弱勢學校的生存空間。在學生人數減少的大環境下,如果開班門檻提高,原本勉強達到開班人數的學校將更容易跌入「殺校網」。同時,容許受歡迎學校擴班,則會吸引更多學生流向這些學校,進一步壓縮弱勢學校的生源,形成惡性循環。

教育界對此深感憂慮。有中學校長擔心,在移民潮下,學校可能因學生人數波動而連續兩年跌至較少的班級數,從而失去重上原有班級規模的機會。 他們認為,新措施並未針對減少主流大型學校的班數,無法有效解決人口結構性下跌帶來的問題。 此外,有意見指出,提高開班線可能促使學校為了「達標」而加劇操練文化,忽略學生的全人發展和身心健康。

尋求平衡與出路

面對學齡人口下降帶來的挑戰,教育局和教育界都認識到需要採取措施應對。然而,如何在確保教育質素和學生福祉的前提下,平穩過渡這個困難時期,是擺在眼前的關鍵問題。

教育界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減輕「殺校潮」帶來的衝擊。有議員建議應彈性調節「開班線」,每年按該區學童人數浮動訂立相應開班人數,以「拯救」部分學校。 也有聲音認為,應為每所小學設定開班上限,避免出現「超級大校」,從而減輕其他學校的收生壓力。 此外,擴大生源也被視為一條出路,例如爭取有意到內地港人子弟學校讀書的學生留港,或者吸引更多非本地學生入讀本地學校。 雖然教育局局長曾表示不應過度依賴人才計劃子女「空降」救校,但高才通等計劃的子女確實為部分學校帶來了新的生源。

除了調整政策,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例如推動學校合併,也被認為是應對生源不足的方法之一。 然而,合併過程需要細緻規劃和執行,以確保學生的學習不受影響,教師的權益得到保障。

結語:共繪教育新藍圖

教育局擬調高開班線及准許受歡迎學校擴班的建議,是香港教育體系在面對學齡人口結構性下降時所作出的調整嘗試。這項措施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教育質素,但其可能加速「殺校」的潛在影響,也引發了教育界普遍的擔憂。

要應對這場教育生態的變革,需要教育局與學界之間更深入的溝通與協作。政府應詳細聆聽業界的聲音,充分考慮不同類型學校的實際情況,並制定更具彈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同時,學校也需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以應對生源挑戰。

教育的未來,不應只是數字上的增減,更關乎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在調整開班線和學校佈局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如何為所有學生提供優質、均衡且富有溫情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學子都能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這不僅是教育界面對的課題,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