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婦被收公屋逆轉勝訴 控養犬貓獲司法庇護

高院罕見裁決:照顧流浪動物的公屋租戶成功覆核收樓令

公屋資源珍貴,旨在為有真正住屋需要的市民提供安居之所。然而,當一紙租約與一份沉甸甸的十年承諾——照顧近百隻流浪貓狗——相遇,故事又會如何書寫?近日,一宗牽涉年屆六旬的退休婦女與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的司法覆核案,在高院原訟庭迎來了一個不尋常的結果:租戶勝訴,收樓決定被撤銷,發還上訴委員會重新審理。這宗案件不僅關乎一位長者的棲身之所,更觸及人情與法理、承諾與規條之間,那片值得深思的灰色地帶。

房委會的「無情」理據:從水電用量看居住狀況

這宗廣受關注的案件,源於房委會對單位居住情況的例行審查。根據報導,涉案的柴灣漁灣邨單位,在長達207天的調查期內,水錶錄得205天「零耗用」記錄,僅有一天有微量增長,而電錶讀數則長期維持不變。此外,房署人員進行了多次突擊和預約家訪,均未能與單位內的租戶取得聯繫。 基於這些看似確鑿的證據,房委會向上訴委員會提出,認定該單位並非租戶的恒常居所,違反了公屋租約的相關條款,因此發出了「遷出通知書」,要求租戶在限期內遷出單位。

長者的十年告白:為了毛孩,家成了驛站

面對房委會的收樓決定,這位已退休並領取綜援的六旬婆婆提出了上訴。她的解釋,道出了一個關於愛與責任的感人故事。她陳述,自己是一名義務的流浪貓狗救護義工,過去十年來,她幾乎全身心投入到照顧這些被遺棄的生命中。由於公屋單位不允許飼養狗隻,她在元朗租用了一個由養豬場改建而成的狗場,收容了近百隻急需照顧的貓狗。

她詳細說明,每天往返柴灣的單位與元朗的狗場需要超過三個小時的車程,而狗場因人手不足,她需要長時間留守,負責餵飼、餵藥、清理排泄物、打掃環境,甚至協助尋找領養家庭。 由於工作繁重且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她經常只能在狗場簡單休息兩小時,有時甚至睡在椅子上。 她坦言,正因如此,她極少返回柴灣的單位居住。 至於水電用量低的問題,她解釋單位多年前已失去電力供應,沒有經濟能力維修老化的電線,平日只能靠收集水龍頭的滴水應付基本清潔。 雖然單位缺乏基本生活條件,但她強調自己仍有住屋需求。

上訴委員會的維持原判:規條優先的考量

然而,房委會上訴委員會在審理其上訴時,雖然得知婆婆因照顧流浪動物而未能使用單位,最終仍裁定她並非以涉案單位為恒常居所,並指出她多年來未能解決單位沒有電力供應的問題,因此維持了房委會的收樓決定。 在上訴委員會看來,公屋資源應分配給有實際居住需求的市民,而長期不在單位居住,無論理由多麼「情有可原」,似乎都難以改變「非恒常居所」的事實。

司法覆核的轉機:法官的獨特視角

面對上訴失敗,婆婆向高等法院提出了司法覆核,尋求推翻上訴委員會的決定。儘管申請人沒有律師代表,亦沒有出席聆訊,但高等法院原訟庭法官楊家雄在審閱理據後,做出了罕見的裁決。

楊官在判詞中指出,上訴委員會在考慮本案時存在「有悖常理」之處。他認為,上訴委員會沒有充分考慮到正是由於婆婆需要全身心投入照顧流浪貓狗,並且狗場的居住環境極為惡劣(甚至沒有床鋪),才導致她無法恒常回到柴灣的單位居住。 法官強調,婆婆在狗場的留宿僅屬臨時性質,並非她選擇長期離家的原因。

此外,法官注意到房委會方面在聆訊中曾表示,如果申請人有提出申請,可能有其他合適的政策可以處理其特殊情況。 這暗示房委會的決策過程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個案的特殊性以及是否存在更具彈性的處理方式。

基於這些考量,楊官裁定婆婆司法覆核勝訴,撤銷了上訴委員會的決定,並將案件發還至上訴委員會,由另外三位委員重新審議。 法官同時強調,本案案情極為特殊,其裁決不應被視為任何具有方向性的先例,意即其他濫用公屋的個案不能簡單援引此例。

人情與法理的交織:特殊個案的啟示

這宗司法覆核的勝訴,無疑為這位將愛傾注於流浪動物的長者帶來了一線曙光。它提醒我們,在看似冰冷的規條背後,每一個個案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和故事。雖然公屋資源的合理分配至關重要,嚴打濫用是必須的,但對於那些因特殊情況而導致居住模式異於常規的租戶,決策者或許需要更多一份同理心和彈性,深入了解其背後的原因,而非僅憑水電用量或家訪記錄等表面證據就輕易做出「非恒常居住」的判斷。

這並非鼓勵對濫用公屋行為視而不見,而是呼籲在執行政策時,應更細緻地審視個案的具體情況,尤其是對於年長、有特殊需要或承擔社會責任(如長期照顧弱勢生命)的租戶,應考量是否存在更能體現人情味的處理方式。

本案的獨特之處在於法官強調了婆婆在狗場的居住環境惡劣以及她投入義工工作的特殊性。這使得她的「少在家」行為,在法官眼中,更像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而非惡意地佔用公屋資源。這宗罕見的勝訴,或許能在未來對其他類似的特殊個案提供某種參考,促使房委會及其上訴委員會在審理涉及「非恒常居住」的個案時,能更全面地平衡法理與人情,讓珍貴的公屋資源,真正用於幫助那些在生活中掙扎、卻依然散發人性光輝的市民。最終的結果如何,還需等待上訴委員會的重新審議,但這宗司法覆核,已然在追求效率和規章的制度中,劃出了一道關於同情與理解的溫暖筆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