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臣道首置盤項目爆出鋼筋短缺及涉嫌行賄的醜聞,不僅震驚了社會,更讓準業主們對未來居所的結構安全產生疑慮。這宗案件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建築過程中潛在的監管漏洞與貪腐風險。儘管屋宇署表示整體結構安全無虞,並要求進行加固工程,但事件背後所揭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揭開序幕:一場「少於10%」的風波
這宗事件的核心,源於安達臣道首置盤項目的紮鐵工程被揭發未能完全依照批准圖則施工。廉政公署的調查發現,涉案的分判商為了節省成本和提高利潤,不惜透過賄賂總承辦商和工程顧問公司的駐地盤監督人員,以換取對鋼筋工程的寬鬆監管。結果,項目中全部六座住宅大廈都出現了鋼筋配置與圖則不符的情況,包括位置偏移、數量不足、粗幼不符,甚至是「無咗」鋼筋,部分移位更多達530毫米。
屋宇署在接獲舉報後,於去年9月起多次派員視察,最終證實有部分結構的鋼筋配置偏離圖則,其中有六條橫樑的鋼筋數量較圖則要求為少。 儘管署方強調,缺少的鋼筋數量平均少於10%,經過評估後認為暫時沒有影響整體樓宇結構安全,亦無即時危險,但仍要求承建商必須為結構構件進行加固,並重新配置石屎等,以符合要求。 地盤自去年9月底起已被勒令停工,直至提交詳細調查及糾正工程報告並獲屋宇署滿意後方可復工。
貪婪的蛀蟲:行賄醜聞的內幕
廉署的調查揭露了令人咋舌的行賄細節。涉案分判商為求「鬆手」,提供的「甜頭」包括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利是、月餅券,甚至安排高級餐廳宴請及夜總會消遣,每次花費可達數萬元。 這種種不法手段,目的就是換取監督人員對不合規鋼筋工程的容忍,從而讓分判商能夠減少鋼筋用量,降低成本,賺取更高利潤。 這種為了私利而犧牲工程質量的行為,無疑是對建築安全和公眾利益的嚴重漠視。
廉署在此次代號「戰鼓」的行動中,共拘捕了10名男子,包括總承辦商員工、分判商東主及員工,以及工程顧問公司的駐地盤監督。 他們涉嫌觸犯行賄、受賄、串謀詐騙及使用虛假文書等多項罪行。 這次的貪污造假案,被廉署形容為「罕見」,也再次提醒我們在建築過程中,必須警惕和防範貪腐行為對工程質量的侵蝕。
結構的迷思:安全與加固的辯證
屋宇署雖然表示缺少的鋼筋數量不足10%,且經評估後認為對整體結構安全沒有即時危險,但「結構安全」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絕對概念。即使少量鋼筋的缺失或配置偏差,長期而言是否會對樓宇的耐久性或抗震能力產生影響,仍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屋宇署要求承建商進行加固工程,這本身就說明了現狀並非完全符合標準。加固措施的範圍、方法以及其有效性,都需要嚴謹的監管和驗證。這次事件也促使屋宇署表示將加強地盤落石屎前鋼筋的抽樣檢查比例,由現時的12%增加至25%,以確保施工質量。 這項措施的出台,側面印證了過去的監管可能存在不足之處。
有結構工程師指出,建築設計通常會有一定的安全裕度,少量鋼筋的減少可能不會立即導致結構崩塌,但若與批准圖則存在較大差異,則可能不符合現行標準。 這也解釋了為何屋宇署在評估後認為無即時危險,但仍要求加固。然而,對於準業主而言,購買的房屋存在「先天不足」,即使經過加固,心理上的不安感恐怕難以完全消除。
前車之鑑:警鐘應長鳴
這並非香港首次發生涉及建築質量和監管的事件。過去曾有其他項目因短樁或混凝土強度未達標而需要拆卸重建的案例。 這些沉痛的教訓都應當成為警鐘,提醒業界和監管機構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安達臣道首置盤項目作為政府力推的「港人首次置業」項目,其質量安全更應是重中之重。長實作為發展商,雖然表示已責成顧問團隊跟進處理,並強調會確保樓宇安全,但在選擇承建商和監管施工過程上,顯然存在需要檢討的地方。尤其是涉事項目的承建商卓越天工,據報曾與捲入工業意外醜聞的精進建築有關聯,這是否意味著在承建商的篩選和監管上需要更嚴格的把關,值得深思。
結語:重建信心,任重道遠
安達臣道首置盤鋼筋短缺及行賄案,不僅是一宗個別的工程質量問題,更牽涉到建築行業的職業操守、監管機制以及市民對房屋安全的信心。屋宇署的及時介入和處理,包括勒令停工和要求加固,是保障結構安全的必要步驟。然而,如何從根源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重建公眾對建築質量的信心,仍然任重道遠。
未來的路,需要所有持份者共同努力。承建商和分判商必須堅守誠信,嚴格按照圖則施工;工程顧問和駐地盤監督必須盡忠職守,不受利益誘惑;屋宇署等監管機構應持續檢討和加強監管機制,提高抽查力度和頻次,並對違規行為施加嚴厲懲處;發展商在選擇合作夥伴時應更加審慎,並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管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一棟建築都能真正成為市民安居樂業的堅實港灣,而非潛藏危機的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