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教育資源:在挑戰中尋找最適出路
近年來,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香港亦不能倖免於財政壓力。在此背景下,教育局擬削減公營中小學撥款的消息,無疑在學界掀起漣漪。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增減,更觸及學校日常運作、教學質素乃至學童發展等核心議題。面對即將到來的新學年變革,學界展現出理解與承擔的姿態,願意與政府「共渡時艱」,同時也殷切期望能有更清晰、更周全的規劃與配套措施,以將影響降至最低。這份專業報告,旨在深入剖析是次津貼削減的具體內容、學界聲音以及可能的應對策略,冀望在挑戰之中,為香港教育的未來尋找一條最適出路。
衝擊波:撥款削減的骨牌效應
教育局提出的削減方案涵蓋多個層面,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擴大營辦津貼(EOEBG)」總額將下調10%。 這筆津貼對於學校的日常營運至關重要,可用於支付電費、電話費、購置教學用品、消耗品,甚至僱用額外人手支援教學或行政工作。 對於一所開辦20多班的中學而言,這意味著每年可能減少70萬至80萬元的資助,對學校的財政狀況無疑是個不小的衝擊。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坦言,這並非小數目,學校必須開源節流、調動資源來應對。
除了擴大營辦津貼,所有分項津貼亦將不再按通脹上調。 在物價持續上漲的環境下,這等同於實質上的削減,將進一步壓縮學校的可用資源。此外,部分特定用途的津貼也面臨整合或調整,例如「姊妹學校津貼」和「全方位學習津貼」等。 據了解,「全方位學習津貼」未來將改為按學生人數計算,這可能會影響學校舉辦多元化課外活動的能力和規模。 直資學校亦未能倖免,消息透露其資助額可能被削減約2%。 更有甚者,「有特殊教育需要(SEN)非華語學生支援津貼」的門檻亦將提升,這對有相關需求的學生和學校來說,無疑增加了支援的難度。
學界心聲:理解與期盼並存
面對突如其來的「減法」,學界普遍表達了理解政府財政壓力的態度,並願意「共渡時艱」。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表示,財赤下教育界應靈活調配不同資源。 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作芳亦指出,學校將節流和整合資源,例如節省用電、縮減行政安排等。 她認為近年教育資源和課外活動增多,現在是合適時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也表示,理解政府面對財赤,學界可共渡時艱,並思考如何善用其他津貼「拉上補下」。 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也坦言,早對削資有心理準備,並理解本港經濟狀況。
然而,理解並不代表沒有擔憂和期盼。學界普遍反映,教育局至今尚未發出具體文件交代削減細節,甚至連「開班信」也未有,這讓學校難以規劃部署。 中學校長會主席連鎮邦表示,期望當局能及早諮詢,讓學校有充足時間應對。 學校需要時間去評估削減帶來的影響,並思考如何調整預算、優化資源配置,以確保教育質素不受太大影響。
此外,學界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以更溫和、更具彈性的方式應對削資。其中,「分年分階段」削資是備受提及的方案。 這可以給予學校更多緩衝期,逐步適應資源的減少,避免因一次性大幅削減而對學校運作造成過度衝擊。同時,學界也呼籲教育局與持份者保持緊密溝通,充分聽取學校的意見,共同商討應對策略。
應對策略:開源節流與資源整合
面對資源縮減,學校不得不積極尋找「開源節流」的方法。 節流方面,最直接的方式是減少日常開支,例如降低水電消耗、精簡行政流程等。 部分學校也可能會重新審視現有的服務和活動,思考哪些可以縮減或暫停,哪些是必須保留的核心項目。有不願具名的校長指出,擴大營辦津貼可用於聘請非教學人員,削減津貼對學校影響很大。 這意味著部分學校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人力資源的配置,甚至可能影響到對學生支援服務的提供。
開源方面,學校也需要集思廣益,尋找新的收入來源。有學界代表提出,學校可以考慮出租校舍設施予團體,例如租借給大專院校作夜間課程用途,以賺取額外收入幫補開支。 此外,鼓勵校友捐款和尋求社會上不同的資源支持,也成為學校積極探索的方向。 然而,這些開源措施的成效 varies from school to school,並非所有學校都能輕易找到穩定的額外收入來源。
除了開源節流,學校還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和運用現有的各類津貼。教育局在調整部分津貼的同時,也強調著學校根據校本需要靈活運用津貼,互補互通,並運用盈餘應付不同開支。 這要求學校具備更高的資源管理能力和策略規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最大化地發揮每一筆津貼的效用,是學校管理層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長遠影響:教育質素與學生發展
本次津貼削減對學校帶來的影響是多層次的,其長遠效應更值得關注。首先,資源的減少可能直接影響教學的硬件和軟件。例如,學校可能需要減少購買新的教學設備和教材,影響教學的創新和多元化。其次,削減津貼可能影響學校支援服務的質素和規模,例如減少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額外支援,或者縮減課後輔導和輔助課程。 這對於有需要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
此外,資源壓力也可能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校的整體氛圍。如果學校因財政困難而減少對教師培訓的投入,將不利於教師更新知識和技能,長遠而言可能影響教學質素。同時,如果學校需要大幅縮減開支,可能會影響員工士氣,對學校的穩定運作帶來挑戰。
然而,危機也可能帶來轉機。資源的緊縮可以促使學校更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本質,重新審視教育目標和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這或許能引導學校更加聚焦於核心教學活動,探索更具成本效益的教學模式,例如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學效率,或者加強校際合作,共享資源。同時,這也可能激發學校和社區之間的更緊密聯繫,鼓勵家長和社會各界更多地參與和支持學校發展。
展望未來:協作與創新是關鍵
面對教育津貼的削減,單靠學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教育局應盡快向學校提供清晰的削減方案細節和時間表,並與學界保持緊密溝通,聽取意見並提供必要的支援。政府也應考慮是否有其他途徑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例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學校在特定領域的發展。
學校方面,應積極發揮自主性,在理解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這包括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內部管理、積極開源以及尋求外部支持。同時,學校也應藉此機會,重新審視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在有限資源下,如何提供更優質、更具競爭力的教育服務。
家長和社會各界也應理解學校面臨的困難,並給予支持。這可以通過參與學校活動、提供志願服務、捐款等方式實現。教育是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總而言之,削減中小學津貼是當前財政狀況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雖然這帶來了挑戰,但也為教育界提供了一個契機,去深入思考教育的價值、資源的運用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共渡時艱」的理解之上,需要更多的是前瞻性的規劃、透明的溝通和創新的思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香港的教育體系在風雨中依然堅韌前行,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