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夢想與安穩。然而,當本應是結構骨骼的鋼筋,被發現「疏咗、少咗、幼咗、冇咗、冇扣到」,這不只是一個工程瑕疵,更是對信任的無情踐踏。長實安達臣道首置盤的行賄案,連同牽涉其中的鋼筋問題,敲響了住宅安全警鐘,特別是對那些期盼透過「首置」安居樂業的市民,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這宗案件不僅揭示了建築業鏈條中可能存在的腐敗,更將冰冷的專業術語——鋼筋配置不符圖則——化為令人不安的現實:我們住的房子,它的骨架是否堅固?
鋼筋的無聲控訴:缺斤少両的真相
想像一下,一座大樓就像人體,鋼筋就是它的骨骼,水泥則是肌肉。骨骼是否健全,直接關係到整體的穩定與承重能力。在建築工程中,鋼筋的種類、數量、直徑、間距以及連接方式,都有嚴格的設計圖則和標準。這些規範是經過精密的力學計算,確保建築物能夠抵受各種外力,例如地震、強風,甚至只是日常的結構負荷。
然而,在這次安達臣道首置盤的案件中,傳媒和屋宇署的調查揭露了觸目驚心的「鋼筋問題」。廉政公署的調查更指出,涉及的六座住宅大廈,全部出現鋼筋配置與圖則不符的情況。這些問題具體描述為鋼筋「幼咗、少咗、疏咗、冇咗」。
「疏咗」意味著鋼筋之間的間距比圖則規定要闊,這會削弱混凝土結構的整體強度,使結構在受力時更容易出現裂縫甚至破壞。
「少咗」和「冇咗」則是最直接也最嚴重的問題。鋼筋的數量是根據預期的荷載精心計算的,缺少鋼筋就如同骨骼缺了一塊,承重能力大打折扣,特別是在梁和柱等關鍵受力部位,幾條鋼筋的缺失就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有報道指出,涉事樓宇的部分橫樑缺少鋼筋。屋宇署確認,部分橫樑的鋼筋配置較批准圖則少。雖然屋宇署初步評估指主力鋼筋平均缺少10%以下,暫未影響整體結構安全,但仍需要加固或重新配置。
「幼咗」指使用的鋼筋直徑比圖則要求的細。直徑較小的鋼筋,其截面積和抗拉強度都較低,無法提供足夠的承載力,同樣會導致結構強度不足。這就如同應該用大腿骨的地方用了小腿骨,結構的穩固性自然堪憂。
而「冇扣到」則可能指鋼筋之間的連接方式不當,例如箍筋(圍繞主筋的鋼筋)未按規定間距或角度綁紮固定,或主筋之間的搭接長度不足。箍筋的作用是限制主筋的側向變形,提高混凝土的抗剪和抗壓能力;主筋的搭接則確保力能夠有效傳遞。如果這些細節處理不當,會大大降低鋼筋籠的整體性能,使其無法有效地與混凝土協同工作,形成一個堅固的整體。
這些看似微小的偏差,累積起來卻足以動搖一棟建築物的根基。尤其對於高層住宅而言,每一層的結構安全都至關重要,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
腐敗的侵蝕:行賄與監管的失守
鋼筋配置出現如此多問題,很難用單純的「人為失誤」來解釋。廉政公署的調查揭示了問題的另一層嚴峻面向——貪污行賄。據廉署公布的案情,地盤分判商涉嫌透過提供「甜頭」,包括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金錢、月餅券、高級餐飲,甚至是夜總會消遣等,向總承辦商員工及工程顧問公司的駐地盤監督人員行賄。目的是換取對鋼筋工程的「寬鬆監管」,容許不符合圖則規格的工程質量過關。
這條利益鏈條令人憂慮。在層層分判的建築體系中,總承辦商負責整體工程,並委託分判商執行具體工序,例如紮鐵(鋼筋工程)。同時,發展商或總承辦商會聘請工程顧問公司派遣駐地盤人員,監督工程是否符合圖則和標準。這個監督機制本應是保障工程質量的關鍵防線。然而,當分判商為了節省成本、提高利潤,不惜偷工減料,並透過行賄手段「收買」監督人員時,這道防線便形同虛設。
被捕的10名男子中,包括總承辦商員工、分判商東主及員工,以及工程顧問公司的駐地盤監督。這顯示問題可能涉及建築鏈條上的多個環節。分判商是直接執行鋼筋工程的一方,他們的動機可能是為了減少鋼筋用量(「少咗」、「幼咗」、「疏咗」、「冇咗」)或簡化綁紮工序(「冇扣到」),從而降低材料和人工成本。而總承辦商和顧問公司的監督人員,本應是把關者,卻疑似被利益腐蝕,對明顯不符規定的工程視而不見,甚至協助隱瞞。
這種貪污行為不僅違法,更是對社會良知的背叛。他們犧牲的是無數未來居民的居住安全,換取的是不義之財。
安全陰影下的首置夢
安達臣道首置盤項目旨在幫助香港永久性居民以較優惠的價格首次置業,是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努力之一。這個項目承載著許多基層和中產家庭的置業夢。然而,鋼筋問題和行賄案的曝光,無疑給這些夢想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
首先是潛在的安全風險。儘管屋宇署表示目前初步評估整體結構沒有明顯危險,但「鋼筋配置與圖則不符」是事實。即使可以透過加固等措施補救,但這是否能百分之百恢復到原設計應有的強度?加固工程本身是否會帶來新的問題?這些都是未來業主無法迴避的疑問。居住在可能存在「先天不足」的樓宇中,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其次是對公共信任的嚴重損害。首置盤作為政府主導或參與的項目,其質量和安全更應是最高的標準。這次事件讓人們質疑,如果連備受關注的首置盤都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那麼其他私人發展項目呢?政府的監管機制是否足夠嚴密?註冊結構工程師、註冊承建商、工程顧問公司這些專業人士和機構的職業操守是否可靠?公眾對建築質量的信心,正在遭受嚴峻考驗。
對於長實而言,作為發展商,雖然鋼筋工程由分判商執行,但其作為項目的總負責人,對工程質量負有最終責任。事件對其品牌形象和聲譽無疑會造成負面影響。長實表示已責成顧問團隊處理,並支持廉署行動。未來如何確保項目的結構安全並重建公眾信任,將是其面臨的重要課題。
追責與前行:如何縫合信任的裂痕?
長實安達臣道首置盤行賄案及其牽涉的鋼筋問題,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香港建築業在高速發展下,可能潛藏的倫理和監管漏洞。要縫合這道信任的裂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司法機構需要嚴肅處理這宗行賄案,依法懲處涉案人員,無論其職位高低。這不僅是對涉案人員的應有懲罰,更是向業界和公眾傳遞清晰信息:貪污舞弊在建築工程中是零容忍的。
其次,屋宇署作為建築安全的監管部門,應深入檢討現行的監督制度。雖然屋宇署表示會加強地盤落石屎前鋼筋抽樣檢查,由現時的12%增加至25%項目,並考慮拒絕違法承建商的註冊續期,但這是否足夠?如何提高抽檢的效率和覆蓋面?如何加強對駐地盤監管人員的行為監察?如何確保報告的真實性和透明度?這些都需要細緻的研究和改進。對於已經發現鋼筋問題的樓宇,必須進行徹底的檢測和有效的補救加固,並向公眾透明公開相關報告和處理方案。
再者,建築業界應從這宗事件中吸取教訓,加強行業自律和道德規範。發展商、總承辦商、分判商以及工程顧問公司都應負起各自的責任,建立更嚴格的內部監管和質量控制體系。特別是對於涉及人命安全的結構工程,更應堅守職業道德底線,不為牟利而犧牲質量。
最後,公眾監督的力量也不可或缺。市民應提高對建築質量的關注,一旦發現可疑情況,應及時向屋宇署或廉政公署舉報。媒體的監督報道,如本案中對鋼筋問題的揭露,對於促使問題曝光和監管介入具有重要作用。
結語:築牢的不應只是樓房
安達臣道首置盤的鋼筋風波,是香港建築史上一個令人不快的註腳。它提醒我們,建築安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誠信問題、制度問題。那一根根「疏咗、少咗、幼咗、冇咗、冇扣到」的鋼筋,不只是冰冷的金屬,更是對社會道德防線的衝擊。
築牢的不應只是實體的樓房結構,更應是支撐社會運轉的信任基石。唯有司法公正、監管有力、行業自律、公眾參與,才能確保我們賴以為家的每一棟建築,都能真正穩固、安全,讓所有人的置業夢不再籠罩在陰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