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瞬息萬變的衛生挑戰,世界衛生組織(WHO)肩負著協調國際應對措施的重任。近期,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在日內瓦召開,會中不僅通過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流行協定》,更伴隨著中國代表宣布一項重大財政支持,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投入新的關注與討論。這份協定被視為是汲取COVID-19疫情慘痛經驗後的全球共識,旨在強化各國在面對未來大流行病時的協作與應變能力。而中國承諾在未來五年內向WHO增加撥款5億美元,無疑為這個國際組織的財政狀況注入一劑強心針,同時也引發外界對於此舉背後意涵的深入探討。
全球公共衛生的新篇章:《大流行協定》的誕生
COVID-19疫情的肆虐,如同一次無情的全球大考,暴露出各國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脆弱與不足。從資訊共享的延遲、病毒樣本提供的滯礙,到疫苗、藥物和診斷工具分配的不均,都顯示出現有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鴻溝。正是基於這樣的深刻反思,世衛組織成員國經過長達三年多的艱苦談判,終於在本屆世界衛生大會上通過了《大流行協定》。
這份協定的核心精神,在於建立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的全球應對機制。它強調成員國之間應加強在疫苗、診斷、治療等領域的合作。其中一個關鍵條款要求,參與協定的藥品製造商在大流行發生時,應將高達20%的相關產品,包括檢測包、藥物和疫苗,捐贈給世衛組織,以確保中低收入國家也能及時獲得這些關鍵資源,避免重蹈富裕國家囤積疫苗、貧窮國家無力取得的覆轍。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此表達高度讚揚,認為這份協定是公共衛生、科學與多邊行動的勝利,將使世界在應對未來流行病時更加安全。 譚德塞更形容這是世衛和全球衛生歷史上的一大重要成就,證明在困難的世界中,各國仍能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式。
然而,這份協定也並非毫無爭議。美國方面透過其衛生部長表達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大流行協定》未能充分汲取新冠疫情的教訓,並宣布美國將不會參與這項協議。美方批評世衛組織體制臃腫、官僚主義嚴重,並呼籲其他國家效仿美國退出世衛,另行組建新的國際組織來應對公共衛生問題。這番表態為《大流行協定》的未來執行蒙上了一層陰影,也凸顯出在全球衛生治理領域,大國之間依然存在顯著的分歧與博弈。
中國的財政承諾:雪中送炭抑或戰略考量?
在《大流行協定》通過的同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代表中方發言,宣布中國將在未來五年內向世衛組織增加逾5億美元的支持額度。 劉國中指出,當前世界正遭受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衝擊,全球衛生安全面臨重大挑戰,而堅持多邊主義、堅定支持世衛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協調作用,是解決困難的必由之路。
這筆為數可觀的撥款,對於正經歷財政挑戰的世衛組織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據悉,由於美國先前宣布退出世衛並停止撥款,導致世衛組織面臨財務缺口,甚至不得不下調未來兩年的年度預算。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5億美元承諾,不僅有助於緩解世衛的燃眉之急,更可能使其成為世衛新的最大捐助國。
然而,這筆慷慨的捐助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有人認為,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面前展現擔當的體現。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也曾積極與國際社會分享疫情資訊和病毒基因序列,並提供大量防疫物資和援助。此次增加撥款,可以被視為中國持續支持多邊主義和全球衛生合作的具體行動。
另一方面,也有分析認為,中國此舉除了道義和責任層面的考量外,可能也帶有一定的戰略意圖。在美國選擇與世衛保持距離的時刻,中國透過增加財政支持,有機會在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此舉也可以被視為是對抗單邊主義、支持多邊體系的一種姿態,與中國一直以來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呼應。同時,這筆撥款是否包含在中國準備增加繳納的世衛會費中,目前尚未有明確消息。
多邊合作的挑戰與前景
《大流行協定》的通過和中國的財政承諾,為全球應對未來健康危機提供了新的框架和資源。然而,要將協定的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並確保資金能夠有效地用於加強全球衛生體系,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儘管《大流行協定》獲得了大多數成員國的支持,但主要國家如美國的缺席,可能會削弱協定的普適性和執行力。如何在存在分歧的情況下,確保各國之間的有效協調與合作,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其次,中國增加撥款的運用方式和透明度也將受到關注。確保這筆資金能夠真正用於提升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應對能力,而非被用於其他目的,需要嚴格的監督和協調機制。
最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不僅是政府間的合作,也需要學術界、產業、公民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全球衛生治理框架,以應對層出不窮的健康挑戰,需要各方持續的努力和對話。
結語:攜手應對,共創健康未來
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大流行協定》並獲得中國的財政支持,為全球應對未來健康危機開啟了新的篇章。這份協定凝聚了國際社會對加強合作、公平共享的共識,而中國的慷慨解囊則為世衛組織提供了急需的資源。然而,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如何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確保多邊合作的有效性;如何將協定中的美好願景轉化為實際行動;如何確保全球衛生資源的公平分配,這些都需要國際社會以開放、包容和務實的態度共同面對。只有真正摒棄隔閡與偏見,攜手合作,人類才能在未來的健康挑戰面前,展現出更強大的韌性,共同邁向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