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陰霾下的全球經濟:一場代價高昂的角力
貿易戰,這個在近年來頻繁出現的詞彙,早已不再是遙遠的新聞標題,而是實實在在影響著全球每一個角落的經濟活動。它像一場無聲的風暴,悄然改變著企業的經營策略、國家的經濟前景,甚至影響著你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安聯貿易最近的報告,更是為這場風暴帶來的損失畫下了一個令人警醒的數字:今年全球出口損失恐逾2.3萬億港元。這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背後是無數企業的艱難求生,是全球貿易秩序的加速重塑,是經濟增長動力的減弱。
迷霧籠罩的全球貿易前景
安聯貿易的報告猶如探照燈,試圖穿透貿易戰帶來的迷霧。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出口損失預計將達到3050億美元,換算下來,這個數字超過了2.3萬億港元。 這個預估數字提醒我們,貿易戰並非曇花一現的短期現象,其影響是深遠且持續的。儘管近期可能出現部分關稅的暫緩或雙邊協定,但安聯貿易亞太區高級經濟師黃黎洋認為,不確定性的陰霾並未真正散去,這些緩解可能只是暫時的。 全球企業普遍預計貿易戰將帶來負面影響,有近60%的企業抱持此看法,其中45%的企業更預計出口額將會下降。 這種影響不僅限於貿易量,甚至有超過25%的企業因關稅和貨幣波動的雙重壓力,正考慮臨時停產。
中國:承壓與應對的雙重奏
在這場全球貿易角力中,中國無疑是受到顯著影響的一方。安聯貿易的報告估計,今年中國的出口損失將高達1080億美元,佔其GDP的0.5%。 最受影響的行業集中在機械及設備、家電以及電腦及電訊行業。 面對這樣的壓力,中國企業正在積極尋求應對之策。報告顯示,高達82%的中國受訪者預計其國際業務將受到負面影響,其中62%預計出口營業額將萎縮2%至10%。 為了緩解這種悲觀前景,95%的中國出口商正在計劃或已經確定新的出口市場,將出口分散至非美國地區,歐洲和拉美成為轉移生產線和尋求低成本進入美國市場的選擇。
付款風險的上升與企業的韌性
貿易戰的另一個顯著影響是付款風險的增加。報告指出,「解放日」後,25%的出口商預計付款期限將延長超過7日,較之前大幅增加13個百分點。 更有48%的出口商預計違約風險將增加,這反映出全球貿易環境的整體惡化。 然而,面對挑戰,企業展現出其韌性。除了尋找新的市場和分散供應鏈,也有企業考慮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更多的企業則正在考慮令出口及採購來源地更加多元。 香港企業的應變能力尤為突出,有廠商在關稅數字不斷變動的情況下,靈活調整出口成品以避稅,甚至研究從外地採購原料在內地加工,利用加工貿易的免稅政策降低成本。
政策應對與全球經濟的連鎖反應
面對貿易戰對經濟帶來的衝擊,各國政府也在採取應對措施。安聯貿易預期,中國政府將繼續推出政策以紓緩影響,包括年底前可能再次降息兩次,並推出刺激措施以提振消費市場。 然而,貿易戰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連鎖反應。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高關稅,不僅影響了中國的出口,也對美國自身的經濟造成壓力,甚至可能導致溫和的經濟衰退。 歐洲經濟也難逃影響,儘管有財政刺激措施,但貿易限制和美國經濟疲軟仍將導致增長放緩。 貿易戰的升級更可能導致全球企業破產數量持續上升。
展望未來:不確定中的尋覓與適應
安聯貿易的報告描繪了一幅充滿挑戰的全球貿易圖景。儘管有對話和可能的協定,但貿易保護主義的幽靈仍未散去,不確定性持續籠罩。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需要保持警惕,積極評估和管理債務違約風險。 同時,尋找新的增長點、分散市場和供應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都將是企業在全球貿易變局中立足的關鍵。這場貿易戰不僅是對各國經濟實力的考驗,更是對全球企業應變能力和韌性的考驗。未來的貿易格局將如何演變,仍充滿未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適應和創新將是穿越這場風暴的唯一路徑。
一場無聲的戰役,一場重塑全球經濟版圖的戰役,正在持續進行。而安聯貿易的這份報告,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理解這場戰役的視角,也提醒著我們,在不確定中,唯有不斷適應和尋覓,方能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