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灰色地帶:國安附例與記者的拍攝權
近期,《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附屬法例刊憲生效,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劃定「禁地」。然而,隨之而來的實際操作問題,特別是記者在禁地附近進行拍攝時遇到的情況,引發了廣泛關注。特首李家超對此的回應,試圖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正常活動之間畫出一條界線,但這條線是否清晰,仍有待觀察。
禁地之外的鏡頭困境
新刊憲的附屬法例將六處與國安公署相關的場地列為禁地,其中包括正在興建的國安公署總部。 這一舉措旨在提升國家安全屏障,確保重要地點的安全。 然而,法例實施後,有傳媒記者在國安公署工地外進行拍攝時,卻被警員阻止並要求刪除照片,這無疑給前線記者帶來了困惑與挑戰。 畢竟,新聞工作者需要透過鏡頭記錄事實,而一旦拍攝行為本身受到限制,新聞自由的空間便可能受到擠壓。
這次事件引發的討論,核心在於「禁地」的界線與「拍攝意圖」的判斷。禁地範圍明確,但周邊的公共空間是否能自由拍攝?拍攝禁地外觀是否會被視為探測或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這些問題不僅困擾著記者,也讓普通市民感到無所適從。
行政長官的回應:劃清界線的嘗試
針對傳媒在禁地外拍攝被阻的事件,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就相關問題作出了回應。他表示,如果市民只是路過,希望「打卡」或拍照留念,而沒有任何意圖影響國家安全或公署執行職能和任務的實際情況,這些行為是容許的。 他強調,法律的頒布是為了將條文更清晰寫出,如果市民沒有違法意圖,「正常嘅攝影留個紀念係可以的」。 但他也同時指出,如果拍攝行為影響到國安公署執行職務和運作,就需要依法處理。
李家超的回應,試圖傳遞一個訊息:並非所有在禁地附近的拍攝都是違法行為。關鍵在於「意圖」。如果是善意的、正常的拍攝,例如遊客路過拍照留念,應當是被允許的。然而,如果是帶有不良意圖,企圖刺探禁地內部情況,或以拍攝為掩護進行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則會受到法律制裁。
意圖的模糊地帶與實際執行的挑戰
儘管行政長官的回應旨在釐清界線,但在實際執行中,「意圖」的判斷往往充滿挑戰。執法人員如何在現場快速準確地判斷一個人的拍攝意圖?是根據其行為舉止、使用的設備,還是過往的背景?這種主觀判斷的空間,可能導致前線人員在執行時出現偏差,誤將正常拍攝行為視為可疑,從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或誤會。
正如一些評論所指出,即使是正常的新聞採訪,記者在現場架設攝影器材、長時間逗留拍攝,這些行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被視為「影響公署執行職務和運作」。 尤其是在社會氛圍敏感的時期,記者正常的採訪工作是否會被放大解讀,甚至被懷疑有「壞意圖」,這是令人擔憂的問題。 甚至有記者反映,僅僅在禁地外圍拍攝,就被警員截查並要求刪除照片,警員甚至表示「我可以拉你返去㗎即刻」。 這顯示在實際操作層面,前線執法可能存在過度反應的情況。
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的平衡詰問
這次事件再次凸顯了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新聞自由之間的複雜關係。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新聞自由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石,也是公眾知情權的重要保障。記者對重要地點進行拍攝,是履行其監督職責、向公眾傳遞資訊的必要手段。如果記者因為拍攝禁地外觀而屢屢受阻,將嚴重阻礙其正常工作,損害新聞自由。
香港記者協會等組織也就此事表達了關注,認為警員的要求可能超越了附屬法例的範圍,並呼籲保安局進一步釐清相關細節。 例如,如果禁地附近發生突發事件,記者是否可以如常進行拍攝報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新聞工作的開展。
前景展望:清晰指引與互相理解
要解決目前存在的灰色地帶,需要政府提供更清晰明確的指引。除了強調「意圖」的重要性,還應具體說明哪些拍攝行為在禁地附近是被允許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同時,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在現場判斷能力和處理敏感情況的技巧,避免過度執法。
此外,社會各界也需要對「禁地」的概念和相關法例有更全面的理解。市民應當了解禁地的範圍和限制,避免無意中觸犯法律。而執法部門也應當以開放和理解的態度對待正常的新聞採訪和市民的拍照留念行為,在嚴格執法的同時,也尊重和保障市民的合法權利。
總而言之,國安附例下的禁地拍攝問題,是一個需要平衡國家安全與個人自由,特別是新聞自由的複雜議題。李家超特首的回應為釐清部分疑慮提供了方向,但實際操作中的挑戰依然存在。未來,如何讓法律條文的落實更加精準、避免誤傷,同時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和新聞自由得到應有的保障,將是香港社會必須持續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只有在清晰的規則和相互的理解下,才能真正實現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自由權利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