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AI助推新企業創立 創經濟新高峰

春寒料峭下的經濟脈絡:從老店結業到新公司湧現

近期,一則關於老字號「海皇粥店」全線結業的消息,在香港社會引起不小的漣漪。這不僅是一家陪伴許多港人成長的食肆消失,更牽動著人們對當前香港經濟狀況的憂慮,是否正經歷一波「倒閉潮」? 然而,面對這個問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了不同的視角,他強調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期,並引述數據指出新註冊公司數量創新高,本地生產總值(GDP)呈現正面增長。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現象,究竟如何解讀?香港經濟的真實面貌又是怎樣?

老店的無奈告別:時代的眼淚還是結構性挑戰?

「海皇粥店」的結業,無疑讓許多人感到不捨。這家擁有33年歷史的粥店,高峰時期曾有超過30間分店,如今卻因經營環境及財務狀況惡化而全線關閉。 創辦人表示,自新冠疫情以來,粥品需求持續下滑,虧損無法改善,即使他們已動用超過3000萬港元私人資金,甚至賤賣唯一的居住物業,也無力再填補虧損,只能無奈結束業務。 勞工處已介入處理員工的僱傭合約問題,據悉約130名員工的部分強積金供款及附加費尚未繳交,涉及約57萬港元。

海皇粥店的困境並非單一個案。近年來,香港餐飲業和零售業面臨著多重挑戰:消費者模式改變、營運成本上升(特別是租金)、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 疫情的影響更是加速了這一轉變,遙距工作和北上消費等趨勢,都對本地傳統店舖造成衝擊。 一些議員也關注到中小企的營商困難,指出不少中小企反映生意額萎縮,經營較疫情期間更困難,社交平台上的「店舖執笠關注組」也反映了這一現象。

政府的回應與數據:經濟轉型的信心?

面對「倒閉潮」的質疑,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香港經濟正值轉型期,「有店鋪倒閉、亦有不少新店鋪開張」。 他引用數據指出,去年香港新註冊公司數目創新高,達到146萬間,較前一年增加約2.9萬間,認為這反映了新的需求及喜好正在形成。 同時,他強調本地生產總值年增長正面,對於應對經濟轉型期充滿信心,認為「保持信心,改革自己並保持競爭力很重要」。

李家超也提及了政府在引進重點企業和協助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方面的努力,這些措施預計將帶來可觀的直接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 政府維持今年經濟增長2%至3%的預測不變,並指出近期股市交投活躍,日均成交額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認為整體經濟仍將正面增長。

數據背後的真相:生生不息的市場動態

要全面理解香港經濟的現況,不能只看單一指標。 海皇粥店的結業,確實反映了部分傳統行業在轉型期所面臨的挑戰和陣痛。 然而,新公司註冊數量的增加,也確實顯示了市場的活力和新的增長點正在湧現。這或許是經濟轉型期的必然現象:舊的業態在調整甚至淘汰,新的業態則在萌芽和發展。

公司註冊數據雖然正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公司清盤呈請的數字也有顯著上升。 此外,雖然新公司註冊數字高企,但這些新公司是否都能夠持續經營並為經濟帶來實質貢獻,仍需時間觀察。 有議員指出,今年第一季度有超過兩萬間公司撤銷註冊,按年大升超過七成,這顯示企業面臨的壓力不容忽視。 積金局的數據也顯示,僱主拖欠強積金供款的情況呈按年遞增趨勢,這往往被視為公司倒閉的先兆,特別是飲食、建造和零售業是「重災區」。

總結而言,海皇粥店的結業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香港經濟正在經歷全面的「倒閉潮」。這更像是一個結構性轉型的縮影,傳統行業面臨挑戰,而新的商業模式和機會正在出現。 政府強調新公司註冊創新高和GDP正面增長,是希望傳達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並指出經濟中的積極因素。 然而,我們也應正視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面臨的經營困難,以及部分行業可能出現的結業情況。

迎向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香港經濟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時期,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傳統企業需要積極求變,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消費模式。 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需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援措施,協助企業應對轉型期的困難,例如提供稅務優惠、協助融資,以及開拓新興市場。 同時,也需要關注失業問題,為受結業影響的員工提供適切的支援和再培訓機會。

雖然海皇粥店的消失令人唏噓,但也提醒著我們市場的無情和變革的力量。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保持警覺、靈活應變、積極創新,才是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的關鍵。 香港經濟的未來,將取決於我們如何共同面對這些挑戰,並從中找到新的增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