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資訊的無聲消失:申訴公署「刪」報告引發的透明度疑雲
近期,申訴專員公署網站的一次更新引發軒然大波,大量過往的調查報告、新聞稿及年報等資料「被消失」,網站上現存的資訊主要追溯至2023年4月後。 這一舉動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質疑,特別是作為一個肩負監察政府部門、促進公開透明職責的獨立法定機構,此番操作更顯得耐人尋味。
申訴公署對此解釋稱,更新網站是為了確保內容準確、方便公眾找到最新和最相關報告,以及更有效管理網頁資訊,認為2023年4月之前的調查報告已不合時宜,甚或對公眾有所誤導。 然而,這番說法並未能平息疑慮,反而激起了更多的批評聲音。
議員們的共同詰問:不合理與不透明
多位立法會議員對申訴公署的做法表達強烈不滿,並質疑其解釋的合理性。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質疑為何是以2023年作為分界線,認為僅保留兩三年的資料實在太少,不利於政策研究和追溯政府施政的不足。 實政圓桌的田北辰議員更是直言公署的解釋不合理,指出將報告放上網站並不存在難以管理的問題,建議設立資料庫即可解決。
「香港新方向」的張欣宇議員批評公署的聲明難以令人信服,無法理解為何此前的報告會變得「不合時宜」或「誤導公眾」。 他強調,申訴專員公署作為為《公開資料守則》把關的機構,理應樹立典範,做到比法定要求更高,而不是在透明度上「走回頭路」。 社福界議員狄志遠也去信申訴專員,要求恢復被移除的歷史報告,認為歷史報告是評估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據,而非過時資訊。
公署的解釋及其背後的疑問
申訴公署解釋移除舊報告的原因之一,是考慮到近年給予政府部門的建議一般在兩年多內已獲得落實,因此早期報告可能不再反映現況。 然而,這引發了一個核心疑問:報告的價值僅僅在於建議是否被落實嗎?過往的調查報告,即使建議已執行,其記錄的行政失當個案、公署的分析與判斷、以及事件的來龍去脈,都是重要的歷史資料,對於研究政府運作、了解過往問題、進行學術研究以及公眾監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也表達看法,認為政府的報告和調查結果具有重要參考作用,除非特殊原因,應妥善保存並方便公眾查閱,這與申訴公署「方便找最新報告」的說法形成對比。
另一個引起關注的是《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的消失。 公署回應稱,日後在完成調查後仍會按《條例》考慮公布調查報告,包括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因此無須另立欄目。 然而,這個欄目過去專門匯集相關個案,其移除無疑增加了公眾查找這類資訊的難度,有違公開透明的精神。
從方便到不便:查閱方式的改變
隨著舊有網上資料的移除,公眾若要查閱2023年4月前的資料,需要透過填寫申請表格、電郵或書面方式向公署提出申請。 這種從唾手可得的網上查閱轉變為需要額外步驟的申請程序,無疑為公眾獲取資訊設置了障礙。 議員狄志遠認為,這阻礙了公眾對政府的監督。
這不禁讓人思考,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保存並提供歷史電子資料應非難事。申訴公署作為推動政府增加透明度的機構,其自身的資訊公開程度理應是其他部門的典範。 然而,此次「刪」報告事件,卻讓公眾看到一個似乎在透明度上「開倒車」的景象。
未來的路:恢復信心與重建透明
申訴公署「刪」報告事件,不僅是一次網站更新操作,更是一場關於政府機構透明度與公眾知情權的討論。 公署將舊資料視為「不合時宜」甚至「誤導」的解釋,並未能說服社會各界。 歷史的檔案,即使不再是「最新」,其記錄的經驗教訓、問題症結,對於評估政府效能、推動持續改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強調方便查閱最新資訊固然重要,但不應以犧牲歷史資訊的易取性為代價。
要恢復公眾對申訴公署的信心,並重新樹立其在透明度方面的榜樣,公署需要更清晰、更有說服力地解釋此次網站更新的決策過程與理據。 簡單地將舊資料移除,並要求公眾透過申請程序獲取,無疑會被視為一種退步。 重新考慮恢復網站上已移除的歷史報告,或者至少提供一個便捷的線上資料庫供公眾查閱,是回應各界訴求、展現透明姿態的必要步驟。
此次事件提醒我們,透明度並非一成不變的標準,需要時刻警惕任何可能導致資訊閉塞的行為。 作為監察者的申訴公署,更應以身作則,捍衛並促進資訊的公開與流通,這才是其職責所在,也是公眾對其的期望。
申訴專員公署此次刪除網站舊報告的行為,引發了社會對其透明度的廣泛質疑。雖然公署解釋是為了確保資訊準確和管理效益,但議員和社會各界普遍認為此舉不合理,影響了公眾獲取歷史資料的權利,並有損公署作為監察機構的公信力。 未來,公署需要積極回應質疑,重新檢視其資訊公開政策,以行動重建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