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申訴專員公署網站更新,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 公署近日被發現大量移除了網站上的過往調查報告及相關資料,僅保留了近三年的內容,甚至連詳列市民投訴個案的「《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也一併消失。 這項突如其來的舉動,讓一個肩負監察政府部門、提升透明度重任的獨立法定機構,陷入了資訊公開的爭議旋渦。 申訴專員陳積志對此作出回應,認為舊報告可能存在誤導性,因此沒有保留的必要。 然而,這一解釋並未能完全釋除公眾疑慮,反而引發了更多關於資訊存取權利、機構公信力以及政府透明度的討論。
網站瘦身:為何舊報告不再「合時」?
申訴專員公署網站的這次大規模「瘦身」,最顯而易見的改變在於調查報告的數量銳減。原本可追溯至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報告,如今只剩下2023年4月之後的內容。 公署發言人解釋,此舉是為了「確保網站內容準確合時,方便公眾瀏覽及搜尋最新和最相關的調查報告及資訊」,並強調「過往向政府部門及相關公營機構提出的建議,大多數會在約兩年內獲得落實」,因此2023年4月之前的報告已不合時宜,甚至可能對公眾構成誤導。 公署聲稱,所有相關調查報告和檔案均有長期保存,並未銷毀,公眾如需查閱網站以外的資料,可按現行程序申請,例如填寫網站上的「查閱公署資料申請表格」,或以電郵及書面方式提交申請。
陳積志專員的「舊報告有誤導」論點,是這次網站更新爭議的核心。 他認為,既然大部分建議已獲落實,舊報告所揭示的問題可能已經解決,若繼續展示,可能讓公眾誤以為問題仍然存在,產生誤導。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但也引發了反思:一份歷史性的調查報告,其價值僅僅在於其提出的建議是否仍然有效嗎?
歷史的價值:被移除的報告意味著什麼?
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報告,不僅僅是針對個別行政失當個案的記錄,更是公眾了解政府運作、監督公共行政的重要窗口。 這些報告詳實記錄了公署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以及相關部門的回應與改進。 閱讀這些報告,不僅能知曉特定事件的來龍去脈,更能從中窺見政府部門在不同時期的運作模式、問題症結以及改進軌跡。 這些報告是歷史的見證,是公共行政演變的縮影,對於學術研究、公民監督以及政策倡議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移除舊報告,無疑是切斷了公眾與這段歷史的連結。 雖然公署表示資料並未銷毀,可供申請查閱,但這種「由公開轉為申請」的模式,實質上提高了資訊獲取的門檻,削弱了資訊的易得性。 對於需要大量翻查歷史資料進行研究的學者、追蹤特定議題發展的記者,以及希望了解政府過往表現的普通市民而言,網站的便捷性與透明度大打折扣。
透明度的試金石:公署應如何自處?
作為一個負責督促政府部門提高透明度的機構,申訴專員公署理應以身作則,樹立公開透明的典範。 此次網站更新的做法,卻被質疑與其自身職責存在扞格。 有評論認為,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儲存和展示更多歷史資料並非難事,公署以「方便公眾」和「有效管理」為由移除資料,解釋缺乏說服力。 更有聲音擔憂,這是否反映了一種「收起」資訊的趨勢,不利於公眾知情權和政府建立公開透明形象。
「《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的消失,尤其令人關注。 這個欄目原本匯集了市民就政府部門違反《公開資料守則》提出的投訴個案及公署的調查結果,是了解政府公開資料實踐情況的重要參考。 移除此欄目,是否意味著這方面的資訊將不再公開,或是獲取途徑將變得更為隱蔽? 公署解釋稱,完成調查後會考慮公布調查報告,包括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毋須另立欄目。 然而,將這些具體案例分散在眾多調查報告中,無疑增加了公眾查找相關資訊的難度。
前行的路:重建信任與提升透明
申訴專員公署此次網站更新引發的爭議,為公署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其資訊公開政策的契機。 雖然公署強調所有資料均有保存,並設立了查閱機制,但更積極的做法應是平衡資訊的「合時性」與「歷史價值」,在方便公眾獲取最新資訊的同時,確保過往的調查報告和案例仍然易於查閱。
或許,公署可以考慮設立一個「歷史報告庫」,將已更新或內容已不合時宜的報告歸類存放,並提供有效的搜尋功能,讓有需要的公眾能夠便捷地獲取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 同時,應清晰說明查閱網站以外資料的申請程序和審批原則,確保程序的公開透明。 至於「《公開資料守則》個案」,即使不另設獨立欄目,也應考慮以更清晰、易於檢索的方式呈現相關資訊,例如在調查報告中明確標識涉及《公開資料守則》的個案。
申訴專員公署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獨立性、專業性以及公開透明的基礎之上。 這次網站更新風波,提醒公署在追求效率和管理效益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公眾的知情權以及對歷史資訊的獲取需求。 只有以更開放、更積極的姿態回應公眾關切,才能重建信任,真正履行其作為公共行政「啄木鳥」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