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句「網紅」往往能吸引目光。當這個詞彙與「局長」結合,再指向一位「港產」青年在異鄉的經歷,本身就充滿故事性。而當他選擇卸下光環,回歸香港並投身國際人道救援,這段轉變更引發無限好奇。葉家麟,這位曾在海南三亞擔任旅遊發展局局長的香港青年,正是這則故事的主主角。在結束了三年的任期後,他選擇加入「香港共享基金會」,開啟人道救援的新篇章。這不僅是他個人的職涯轉折,也折射出當代青年在不同領域的探索與價值追求。
從南國海濱到國際前線:葉家麟的人生新航程
想像一下,從陽光燦爛、遊客如織的三亞,轉換到可能物資匱乏、環境艱困的人道救援現場,這條路徑並非尋常。葉家麟在三亞的三年,可謂是備受矚目。作為首位「港產」旅遊局長,他利用自身的跨文化背景和創新思維,為三亞的旅遊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光鮮亮麗的背後,他似乎更渴望一種能觸及生命、帶來改變的工作。
「共享基金會」這個名字,或許在香港並非家喻戶曉,但它在國際人道救援領域卻默默耕耘,展現著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另一種影響力。基金會的宗旨,是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醫療和公共衛生援助,尤其聚焦於消除白內障致盲和防控傳染病等項目。 這與葉家麟過去在旅遊領域的工作可謂大相徑庭,卻更貼近了他內心深處的召喚。
共享基金會:一帶一路上的「光明使者」
「共享基金會」的成立,源於對「一帶一路」倡議中「民心相通」理念的實踐。 基金會主席梁振英曾多次強調,希望透過醫療人道援助,將中國人的善心、產品、資金和技術帶到世界各地。
基金會的工作,聽起來或許抽象,但具體執行起來卻充滿挑戰與溫情。他們深入東南亞、非洲及中美洲等多個國家,與當地醫療機構合作,為貧困地區的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手術,讓他們重見光明。 想像一下,一個失明多年的老人,在手術後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親人,那種喜悅與感動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葉家麟在加入基金會後,已隨團隊前往老撾、柬埔寨、東帝汶及塞內加爾等地參與項目。 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除了白內障手術,基金會也積極參與傳病媒介疾病防控等公共衛生項目。 例如,他們在東帝汶展開的登革熱防控項目就取得了顯著成效,相關成果甚至刊登在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上。 這說明基金會的工作不僅具有人道主義價值,更在專業領域獲得了國際認可。
香港力量的延伸:民間外交與國際貢獻
葉家麟選擇加入共享基金會,不僅是他個人的選擇,也體現了香港在國際事務中可以扮演的角色。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擁有與世界各地緊密聯繫的優勢,醫療衛生等專業服務水平也與國際接軌。 透過共享基金會這樣的非政府組織,香港的專業人才和資源得以貢獻於國際人道救援事業,這是一種重要的民間外交形式。
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和義工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 他們克服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艱苦環境,將醫療技術和人道關懷帶給有需要的人們。這不僅提升了香港的國際形象,也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挑戰與機遇並存:人道救援之路
當然,投身國際人道救援並非易事。工作環境的艱苦、資源的限制、突發狀況的應對,都是必須面對的挑戰。一位基金會的義務高級顧問曾分享,在受援國看到蒼蠅紙上布滿蒼蠅,便能想像到當地的衛生問題,這都是工作日常的一部分。
然而,挑戰之中也蘊藏著巨大的機遇。參與國際人道救援,能夠拓寬視野,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更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和心靈滿足。對於像葉家麟這樣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成長機會,也是將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途徑。
結語:選擇的意義
葉家麟從三亞的「網紅局長」到共享基金會的人道救援工作者,這段經歷本身就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職業的選擇不僅僅是追求名利,更可以是尋找一份能讓自己心安理得、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事業。在時代的大潮中,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葉家麟的故事,或許能給更多正在探索人生方向的年輕人帶來啟發:光環固然耀眼,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樸實無華卻充滿力量的行動。而共享基金會正在做的,正是將香港的善意與專業,播撒在「一帶一路」沿線的土地上,用光明與健康,連接起不同國家人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