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手遇上「多」出來的指頭:一個溫暖的理解與專業的視角
新生兒的降臨,總是伴隨著無盡的喜悅與期待。然而,當新手爸媽發現寶寶的小手多了一根手指時,突如其來的驚訝與擔憂,往往會讓內心充滿不捨與自責。近日網上便流傳一位媽媽的心聲,寶寶出生時多了一隻拇指,讓她感到內疚,不明白為何產前檢查未能發現。事實上,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多指症」(Polydactyly),並非罕見,也與父母的照護無關。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名譽臨床教授陳以誠醫生指出,這多半是胎兒在母體內基因自然突變的結果,更形容這是「最無害的先天性不正常情況」,鼓勵父母放下心結。 讓我們一同深入了解多指症,用專業知識取代不必要的焦慮。
多指症:胚胎發育的小插曲
多指症,顧名思義,是指在正常的手指或腳趾之外,出現額外的指頭。 根據統計,平均每50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會有多指畸形的機會,是先天性手部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這得從胚胎的發育說起。在胚胎約4到8週大時,肢體胚芽開始形成,並進一步發展出指頭。 多指症的發生,便是這個過程中基因指令出現錯誤的結果。
造成基因變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包括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 有些多指症個案確實與家族遺傳有關,尤其好發於小指側的多指。 但大部分的個案都是偶發的自然基因突變,與父母的年齡或是否有接觸特定藥物、環境物質等後天因素的關聯性較低。 雖然有些研究曾提及孕期接觸農用化學物質、吸煙等可能增加風險,但多指症的主因仍指向胚胎發育中的基因編碼錯誤。
值得一提的是,多指症的發生與懷孕期間的超聲波檢查未能及時發現,其實並不罕見。有媽媽即使做了多次高層次超聲波檢查,仍未看出寶寶有多指的情況。 陳以誠醫生解釋,超聲波檢查有其限制,有時難以在產前精確偵測到所有的細節。 因此,產前檢查未發現多指症,並非父母的責任,而是這種情況的特性使然。
多樣的表現形式與功能影響
多指症的表現方式十分多樣。額外的指頭可能只是一個軟組織構成的贅生物,沒有骨頭、肌腱或關節;也可能含有部分指骨、肌腱和神經血管束,與正常手指相連;更可能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指頭,擁有完整的掌骨、指骨、肌腱和神經血管束,甚至包括掌指關節的重複。 多出的指頭最常見於拇指側或小指側,較少出現在中間的指頭。
對於父母而言,最關心的莫過於多出的指頭是否會影響寶寶手部或腳部的功能。香港骨科學院指出,無論多出的指頭長在手掌的哪一側或手掌中心,一般來說,並不會對手的活動和功能成長產生影響。 長在腳上的多趾,也極少影響走動,可能只是需要較寬鬆的鞋子。
然而,多出的指頭的結構完整性會影響其功能。如果贅生指只有軟組織,通常沒有功能;如果含有指骨和肌腱,可能會有一些活動能力,但功能通常不如正常手指;如果是結構完整的重複指,則功能可能較接近正常。 有時,多出的指頭會與正常手指併合,這可能會影響到正常手指的發育和功能,也影響外觀。
儘管多指症通常不影響主要功能,但其外觀上的不同可能會對孩子日後的心理造成影響。 因此,許多家長會考慮透過手術切除多餘的指頭,以兼顧功能、美觀和對稱性。
醫療處理與父母的心路歷程
對於多指症的處理,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然而,手術的時機和方式需要根據贅生指的類型和結構來決定。如果是只有軟組織的贅生指,可以在新生兒時期進行簡單的切除手術。 這種情況的處理通常較為簡單,疤痕也較為平整。
如果多出的指頭含有骨骼或更完整的結構,手術會相對複雜。手術的目標不僅僅是切除多餘的指頭,更重要的是重建手部或腳部的外觀和功能。 這可能需要進行肌腱、韌帶的轉移或重建,甚至骨骼的修整或融合。
多數情況下,醫生會建議在幼兒9到12個月大時進行手術,此時手指的結構發育較為完整,醫生能更清晰地辨識重要的組織,使手術更精準和安全。 若合併指骨畸形需要進行骨骼矯正,則可能建議滿1歲後至2歲前再進行手術。 對於結構複雜的複合性多指,為了達到最佳的功能和外觀,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次的矯正手術。
儘管醫療技術可以有效處理多指症,但對於父母而言,接受寶寶與眾不同的事實,並經歷手術的過程,是一段不容易的心路歷程。正如那位感到內疚的媽媽一樣,許多家長在得知寶寶有多指症時會感到自責和擔憂,擔心孩子未來的生活和社交。 然而,醫生的專業評估和溫暖的鼓勵,能夠幫助父母放下心結。陳以誠醫生便強調,多指症「無大問題」,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帶來優勢,例如彈奏樂器或打字。 這種積極的視角,對於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擇醫療資源時,家長應尋求正規的小兒外科、整形外科或骨科醫生進行評估和手術,以確保手術的專業性和安全性。 不當的手術可能導致剩餘手指的彎曲、關節僵硬或功能不良。 同時,家長也應了解,任何矯正手術都難以保證百分之百的美觀與功能,但術後的追蹤和可能的後續矯正,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手指的功能和外觀。
結語:愛與接納,給予孩子最堅實的支持
新生兒的多指症,是生命早期一個微小但卻引人關注的差異。它源於胚胎發育中的基因小插曲,而非父母的過錯。透過專業的醫療評估和適時的手術,多數情況下可以有效地處理,最大程度地恢復手指的功能和外觀。然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和社會應以愛和接納的態度面對多指症的孩子。他們的與眾不同,並不影響他們成為獨特而寶貴的個體。正如陳以誠醫生所說,多一根手指甚至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優勢。
父母的內疚和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放下不必要的自責,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才是最重要的。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價值不在於手指的數量,而在於他們獨特的個性和潛力。在充滿愛和理解的環境中成長,多指症的孩子也能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