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學歷亂象難控 張翔指中介為主因擬增審核人手

當學術殿堂蒙塵:假學歷風波下的深層省思

近年來,「假學歷」事件頻頻躍上媒體版面,如同漣漪般擴散,擾動了社會的信任基石。這不僅僅是少數個案的道德瑕疵,更是對教育體系、誠信價值觀的嚴峻挑戰。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對於此事的看法,猶如一盞探照燈,照亮了問題的核心:中介機構的推波助瀾、面試制度的局限性,以及未來審核機制的加強方向。本文將深入剖析假學歷現象的成因、影響,並探討如何築起更堅實的防線。

罪魁禍首的影子:不良中介的推手

張翔校長一針見血地指出,協助學生造假的中介機構是「罪魁禍首」。這些機構為了牟取暴利,不惜鋌而走險,為申請人偽造學歷文件,將無數學子和家庭推向深淵。他們如同躲藏在暗處的影子,利用資訊不對稱和申請者急於求成的心理,編織出一張張謊言的網。這不僅破壞了公平的競爭環境,更是在年輕學子心中種下不誠信的種子。張翔提到,雖然八大院校會互相通報這些「黑中介」名單,但中介機構更換名稱的速度,讓防範工作面臨挑戰。這種「打地鼠」式的防範方式,凸顯了跨境監管和合作的迫切性。

面試的盲點:難以識破的偽裝

令人擔憂的是,即使是面對面的面試,也難以完全遏制假學歷。張翔校長坦言,「有的人表現還蠻好的,所以面試看不太出來」。這句話點出了問題的複雜性。造假者可能經過精心準備,在面試中表現得游刃有餘,讓人難辨真偽。這意味著單純依賴面試官的判斷,不足以全面評估申請人的真實學術能力和背景。學歷造假已經不是過去那種粗糙的偽造證書,而是可能涉及更為複雜和逼真的文件,讓審核人員防不勝防。這也促使我們思考,除了面試,還需要哪些更為嚴謹和科學的審核手段。

築起防線:增加人手與完善機制

面對假學歷的挑戰,張翔校長表示港大管理層已多次開會討論,並將「增加審核的人手」。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增加人手意味著可以更細緻、更全面地核查申請材料,減少疏漏的可能性。然而,人手的增加只是治標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比較好的機制」來進行審核。這套機制需要具備哪些特點呢?

首先,應加強與全球各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建立學歷互認和查證平台。透過數據庫共享和資訊互通,可以更有效地驗證申請人提交的學歷證明的真實性。其次,可以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例如區塊鏈技術,用於學歷證書的發放和管理,使其難以被篡改。此外,應建立更嚴格的背景調查機制,包括聯繫申請人曾經就讀的學校,核實其在校表現和學術記錄。

法律與道德的雙重約束:讓造假者無處遁形

除了加強審核機制,法律的約束和道德的譴責同樣重要。張翔校長指出,提交假學歷涉及法律後果。近期,香港已有多宗「造假」學生被判刑,這為潛在的造假者敲響了警鐘。教育機構應明確告知申請人,提交虛假文件不僅會導致學籍被開除,更可能面臨法律的制裁,甚至留下犯罪記錄。這不僅是對個人的懲罰,更是對整個學術誠信環境的維護。

同時,社會需要形成一種普遍的道德共識,譴責學歷造假行為。媒體的廣泛報道有助於提醒申請人,提交假學歷的嚴重性。當社會對不誠信行為零容忍時,造假的空間自然會被壓縮。

假學歷的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假學歷現象的背後,往往折射出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過度的學歷崇拜、激烈的升學競爭、以及對名校光環的盲目追逐,都可能驅使一些人選擇不誠實的手段。教育體系和社會價值觀的引導,對於預防假學歷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強調學術的本質在於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提升,而非一紙文憑。鼓勵多元發展,肯定不同人才的價值,或許能緩解部分人對學歷的病態追求。

放眼國際:假學歷的全球性挑戰

假學歷問題並非香港獨有,而是全球高等教育普遍面臨的挑戰。正如《圍城》中「克萊登大學」的情節,文憑作假的情況早已存在。近期內地媒體報道,香港高等教育院校經歷假學歷風波後,有中介轉而盯上海外名校,導致海外院校因學歷造假退學的留學生增多。這表明假學歷是一個跨國界的問題,需要國際間的合作來共同應對。

前方的路:誠信與公平的堅守

假學歷風波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學術領域的脆弱與挑戰。張翔校長的坦誠與表態,為我們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視角。打擊假學歷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教育機構、政府、社會以及每一個個體的共同努力。唯有堅守誠信的底線,完善審核機制,加強法律震懾,並引導健康的價值觀,我們才能讓學術殿堂重現清明,確保教育的公平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