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地培訓醫生齊心推動香港醫療服務升級

近年來,香港醫療體系面臨人才短缺和服務升級的雙重壓力。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香港醫管局積極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並推動跨地區的醫療交流,試圖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質素與效率。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有301名非本地培訓醫生通過醫管局在香港工作或參與交流,展現出此政策帶來的新活力與多元發展潛力。本文將分析這些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醫療體系中的具體應用、帶來的優勢,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醫療人才引進與交流:多元化資源匯聚

香港醫管局於2023年12月成立了環球醫療人才招聘中心,專門負責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招聘和交流安排。該中心的成立標誌著香港在醫療人才國際化方面的決心,更有效地整合全球醫療專才資源。截至2025年4月底,醫管局已錄用23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作全職工作,還有67名醫生以交流身份加入香港醫療機構,透過有時限的培訓和臨床實踐,增加雙方技能與知識的互動與提升。

從來源地看,超過半數(55%)醫生取得英國醫學資格,反映香港醫療體系與英國醫學培訓體系的延續性與互認。此外14%來自中國內地,13%來自澳洲,分別帶來不同醫療文化及專業技術的融合。這些醫生分佈於麻醉科、腸胃肝臟科、神經外科等多個醫療專科,豐富了香港在專科領域的人才結構。值得一提的是,已有11位非本地醫生被納入香港醫務委員會專科醫生名冊,充分肯定他們在州際醫療標準上的專業資格,為提升本地醫療服務水平奠定扎實基礎。

交流項目成效顯著:促進跨境合作與醫學進步

非本地培訓醫生的交流項目不僅增強了香港醫療力量,也成為促進香港與其他地區醫療協作的重要橋樑。根據目前數據,來自大灣區及上海的醫生佔交流隊伍的一半以上,他們在香港的臨床實踐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醫療技能,也帶動兩地醫療系統的互通互惠。

以新界東聯網為例,兩名來自內地的內科醫生加入團隊,專注於提升內科服務質量,有效縮短病人等待時間,增加診療效率。此種跨境醫療交流,不僅在臨床技術上為香港醫療界帶來新知,也架起了文化與專業認知的橋樑,促進不同體系之間的經驗分享和學習。隨著多專科的交流持續推展,香港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整體服務管理都獲得實質提升。

服務升級與運作效率提升: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推手

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加入,有助於香港醫療體系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提升。例如,在落馬洲河套區的「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非本地培訓醫生參與胃部內視鏡檢查服務,降低了病人的等候時間,提升了診斷和治療效率,具體反映出人才引進對於改善醫療資源分佈的實際意義。

透過引進多元化國際醫療專才,香港醫療系統不僅強化了專科實力,也推動了技術革新與服務標準的提升。這種國際化趨勢,有助香港在亞太地區樹立更具競爭力的醫療樞紐形象,吸引更多患者和專業人才,完善本地醫療生態體系,最終實現醫療服務的全面升級。

未來展望:深化合作與強化吸引力

面向未來香港醫療發展,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引進和交流將延續其重要戰略地位。醫管局計畫進一步拓展與全球醫療機構的合作渠道,吸引優秀醫療人才來港。加強招聘中心的運作,優化申請及培訓流程,確保人才輸入持續穩定。

同時,提升香港醫療體系對非本地醫生的吸引力,也成為關鍵挑戰。這需要從改善工作環境、提供豐盛培訓資源和生活配套多方面著手,讓非本地培訓醫生願意長期留港發展。透過這些措施,不僅能解決短期人才缺口,還能增強香港醫療系統的整體持續發展力。

總結來說,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的推動下,已為香港醫療體系注入寶貴的人才、技術和多元視野,助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與運作效率。隨著交流項目不斷完善及合作網絡拓展,香港的醫療服務未來將更加優質與國際化,更好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資料來源:

[1] www.wenweipo.com

[2] www.dotdotnews.com

[3] www.am730.com.hk

[4] gbcode.rthk.hk

[5] www.hk01.com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