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無家者康復住房新方案倡議

街頭的隱形長者:無家者「雙老化」與多重困境

城市繁華的霓虹燈下,總有一群被忽略的身影,他們以街頭為家,日曬雨淋,生活艱難。近年來,這群無家者的面貌正在悄然改變,一項深入調查揭示了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無家者人口呈現「老年化」趨勢,同時普遍面對多重成癮、精神及身體健康問題,形成「雙老化」的嚴峻挑戰。這不僅是個人悲歌,更是社會亟需正視的公共議題。

社協的警示:友家宿舍數據訴說的故事

社區組織協會(社協)長期關注無家者權益,透過旗下「友家宿舍」的實際入住數據,觀察到了無家者群體的顯著變化。根據社協的資料,在2018年至2021年間,「友家宿舍」主要入住人士的年齡集中在51至60歲,佔總數的四成。然而,到了2021年至2024年,主要的入住年齡層已悄然「向上移動」至61至70歲,佔比約37%。 這項數據直觀地呈現了無家者群體的老齡化趨勢,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長者在晚年流離失所,失去了安身之所。

深層困境:不只無家,更有「多重成癮」

除了年齡增長帶來的身體機能衰退,無家者更面臨著「多重成癮」的嚴峻挑戰。社協與聖方濟各大學合作進行的「香港無家者康復住屋探索性研究」進一步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這項研究訪問了101位無家者,涵蓋露宿街頭及居住於非資助宿舍的人士,同時進行了20次深度訪談。

調查結果觸目驚心,顯示逾八成(88.1%)受訪無家者有成癮行為,近半數(47%)甚至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成癮問題。 其中,吸煙成癮最為普遍,佔80.2%。 其次是賭博成癮,佔53.5%。 酗酒和藥物濫用問題也十分嚴重,分別佔32.7%和31.7%。 更令人擔憂的是,約7%的無家者同時有三種成癮行為,更有10%的人面臨四種成癮行為的困擾。 這些多重成癮問題,往往是導致他們流落街頭或難以脫離露宿生活的重要因素。

身心俱疲:健康問題雪上加霜

無家者的困境遠不止於缺乏居所和成癮問題,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狀況同樣令人擔憂。調查發現,超過一半(52%)的受訪無家者患有抑鬱症,16%患有躁鬱症,12%患有創傷及壓力相關疾病。 精神上的困擾讓他們普遍感到孤獨、絕望,對未來感到渺茫。

身體健康方面,超過九成(91.1%)的受訪無家者患有一種或以上疾病。 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牙患(57.4%)、關節或骨骼問題(31.7%)以及高血壓(23.8%)。 其中,超過一半(56%)的身體疾病屬於慢性病。 這些健康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更限制了他們尋找工作的機會,形成惡性循環。

現有服務的斷層:宿舍的限制與不足

面對無家者日益複雜的需求,現有的支援服務卻顯得捉襟見肘。社協幹事吳衞東指出,政府資助的宿舍存在多項限制。首先,宿舍床位缺乏足夠的間隔,影響入住者的個人私隱。 其次,部分資助宿舍設有門禁時間,例如凌晨12點,這對於從事夜班工作的無家者來說,根本無法入住。 最重要的是,六成資助宿舍的入住期限只有短短半年。 這種短暫的住宿安排,對於需要長時間康復和穩定生活的無家者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難以真正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此外,現有宿舍服務普遍缺乏針對成癮、精神健康和慢性疾病的康復服務配置,導致無家者即使入住,也未能獲得適切的治療與支援。

破局之道:引入「康復住房」概念

為了更有效地支援無家者重拾新生,社協強烈建議政府引入「先安居」(Housing First)和「康復住房」(Recovery Housing)的概念。 「先安居」的核心理念是優先為無家者提供穩定居所,不設嚴苛的前置條件,例如必須先戒毒或接受治療才能入住。 這種模式認為,擁有一個穩定的住處是無家者處理其他問題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康復住房」進一步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將住宿與康復治療結合。 這意味著在「康復住房」中,應配置專業的醫護人員,包括精神健康社工、成癮治療師、以及處理慢性疾病的醫護人員等,為入住者提供個人化的治療和輔導。 同時,建議延長宿舍的居住期限至不少於兩年,讓無家者有充足的時間穩定情緒、處理健康問題、接受職業培訓,最終實現重返社會的目標。

社會的溫度:接納與共融的關鍵

推動「康復住房」的落實,除了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接納。近年來,有關注團體嘗試在社區設立無家者宿舍,卻遭遇部分居民的反對。 這反映出社會對於無家者的污名化和誤解仍然存在。社協認為,任何提供相關設施和服務的團體,都應充分諮詢公眾及當區居民的意見,進行充分溝通,這是必要的步驟。 然而,更重要的是,社會需要以更開闊的心態,認識到無家者也是社區的一份子,他們面臨的困境往往是複雜的社會問題所導致,需要的是支援而非排斥。

結語:建構更有溫度的城市

無家者的老年化和多重困境,敲響了社會保障體系的警鐘。這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城市發展過程中被遺忘的角落。引入「康復住房」的概念,不僅是提供一個棲身之所,更是為無家者提供一個療癒身心、重建生活的平台。這需要政府、社福機構以及廣大市民共同努力,打破制度障礙,消除社會偏見,建構一個更有溫度、更具包容性的城市,讓每一位市民都能享有尊嚴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