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前行:揭開的士車隊新篇章
香港的士行業,一個承載著城市脈動的服務,正迎來一場變革。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近日再次確認,五支獲批牌照的士車隊,仍然以今年七月「落地」營運為目標。 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表,更是為提升的士服務質素、回應市民期待所踏出的重要一步。 的士車隊的出現,猶如為傳統的士注入新的活力,究竟這項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當中有哪些挑戰?又將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出行體驗? 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
革新的浪潮:的士車隊的願景與現況
去年,政府向五間營辦商發出了的士車隊牌照的「有條件暫准通知」,為這場變革拉開序幕。 這五支車隊包含了市區的士和混合制的士,規劃的總規模超過3,500輛,佔全港的士總數的六分之一以上。 按照規定,營辦商必須在今年七月底前完成所有籌備工作並投入服務,屆時車隊必須達到申請規模的六成車輛投入營運,方可正式獲得牌照。
目前,五支車隊中有兩支正處於試行階段,約有300輛的士正在營運。 這距離總目標的3,500輛仍有相當大的距離,也意味著其餘三支車隊仍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陳美寶局長指出,儘管距離「死線」僅餘兩個月,各車隊營辦商正「各出奇謀」招聘司機,特別是希望吸引較有活力、願意透過車隊平台接載網約訂單的司機。 她本人也曾親身體驗的士車隊服務,形容體驗非常好,司機有禮且有活力,車輛配備了汽車監控、全球定位衛星和支付系統等「三寶」,感覺「煥然一新」。
挑戰與觀望:前行的阻礙
然而,的士車隊的推進並非一帆風順。 陳美寶局長坦言,營辦商在籌備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包括招募司機和吸引的士車主加盟。 她指出,部分的士車主及司機對於加入車隊持觀望態度,這可能源於對新型服務模式的不了解,或是對車隊運作的顧慮。 畢竟,的士車隊要求統一的服務標準、車輛配備以及管理模式,這對於習慣了傳統單打獨鬥模式的司機和車主而言,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和信任基礎。
此外,達到申請規模的六成車輛營運,是一個不小的門檻。 雖然陳美寶局長認為現階段談論降低門檻為時尚早,並強調目前的入場門檻是經過多方「傾出來」並符合市場情況的。 但如果無法順利招募到足夠的車輛和司機,這個目標將會是一個實際的挑戰。
共存與共生:規管網約車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的士車隊的發展與規管網約車平台是密不可分的議題。 陳美寶局長強調,規管網約車平台與改革的士業不應分割,反而更應「共存共生」。 政府在邁向規管網約車平台的過程中,會充分考慮的士業界的訴求,並與不同的持份者溝通,但最終將以市民利益為依歸。 這番話語透露出政府在平衡新舊業態發展上的考量,期望在引入競爭的同時,也能提升現有的士服務水平,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一個統一的叫車平台,被視為提升的士車隊服務效率和便利性的重要一環。 據悉,有第三方技術供應商正與各車隊商討推出統一的召車平台,方便市民預約的士車隊服務。 政府也將繼續積極推動相關工作。 這將有助於整合資源,提升用戶體驗,讓市民更容易享受到車隊帶來的便捷服務。
試行與回饋:逐步優化的過程
目前正在試行的兩支的士車隊,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它們不僅是新模式的先行者,更是收集乘客意見和行業回饋的實驗場。 陳美寶局長期望透過試行,能夠讓業內人士更了解車隊的運作模式,從而吸引更多車主及司機加盟。 乘客的體驗和回饋,將為其他車隊的籌備和未來的政策調整提供寶貴的參考。
試行階段所暴露的問題和挑戰,將是政府和營辦商共同解決的課題。 這可能包括技術平台的穩定性、司機的培訓、服務標準的落實,以及如何有效吸引並留住優質司機等。 只有不斷的優化和改進,才能讓的士車隊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升整體行業形象。
未來展望:重塑的士服務格局
五支的士車隊能否在七月順利「落地」,將是評估這場改革初步成效的重要指標。 然而,即使能夠如期投入營運,這也僅僅是改革的起點。 如何確保車隊服務質素的持續穩定和提升,如何有效管理和規管網約車平台,如何平衡新舊業態的關係,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持續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理想的的士車隊,應當提供更為可靠、便捷、舒適和透明的服務。 這包括但不限於更準時的預約服務、標準化的收費、整潔舒適的車廂環境、以及禮貌友善的司機。 當的士車隊能夠真正做到這些,才能贏得市民的信任和支持,並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場由政府推動、營辦商實踐、市民共同參與的士行業改革,能否最終成功,將取決於各方的協作與努力。 七月的「落地」,是破浪前行的第一站,前方的路途仍需各方攜手,共同繪製香港的士服務的美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