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展寰領航環保新時代 年中餐廳走塑測試啟動

塑膠新世代:前行之路的考量與試驗

環境保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在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和資源耗竭的挑戰下,推動環保已是刻不容緩。然而,如何在推進環保政策的同時,兼顧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避免對市民和業界造成過重負擔,成為政府需要審慎考量的關鍵。正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所強調,「因時制宜推進環保」正是當前的重要策略。 特別是即棄塑膠管制這項與民生消費緊密連結的政策,其下一步的推展,需要更細緻的規劃與試驗。

首階段「走塑」的初步成果與挑戰

回顧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的措施,已實施滿一年。 謝展寰指出,目前已有顯著成效,例如連鎖食肆有高達八、九成的顧客在外賣時選擇不需要餐具,估計每年可因此減少六千萬套餐具的棄置量。 這顯示市民的環保意識有所提升,業界也逐步適應法例要求,並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替代品。 然而,推行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截至今年三月底,環保署共收到108宗投訴和舉報,其中98宗與餐廳提供受管制即棄塑膠餐具有關。 雖然大部分個案經跟進後已改善,但仍有21間食肆在收到書面警告後持續違規,最終被處以定額罰款。 這反映在政策執行的細節上仍有進步空間,也突顯部分業界在適應新規定時面臨的挑戰。

次階段「走塑」的審慎前行:餐廳產品測試的重要性

相較於首階段主要針對餐具和部分小型塑膠製品,第二階段的管制範圍將進一步擴大,涵蓋食物容器、膠杯及杯蓋等影響更廣泛的產品。 這類產品的替代品選擇、品質穩定性以及成本效益,都直接關係到餐飲業的營運和市民的消費體驗。 謝展寰坦言,目前市場上部分替代品的效果仍未盡理想,例如用於盛載湯水的容器,其密封性和耐用性有待提升。

有鑑於此,環保署正採取「因時制宜」的策略,不急於設定第二階段全面實施的確切時間表,而是將重心放在「產品測試」上。 預計今年年中,環保署將與業界和大型餐飲集團合作,在不同的餐廳營運場景進行非塑膠替代品的實地測試。 測試的重點在於尋找業界可以接受,同時對市民生活影響最少的替代方案。 這項測試不僅關注替代品的實用性和品質,更會考量其成熟度、普及性以及最重要的「可負擔性」。 透過實際測試,政府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替代品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表現,並與供應商合作持續改進產品質素。 只有在找到合適且普羅大眾能夠負擔的替代品之後,全面強制推行第二階段管制才會更加順暢,更容易獲得社會的廣泛接受。

平衡環保與經濟:一場社會的協作

謝展寰強調,推動環保與經濟發展並非必然對立。 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環境下,香港面臨多重挑戰,特別是零售和飲食業的風險較高。 因此,在制定環保政策時,必須審慎評估其對業界造成的影響,以「最少代價,最大效益」為原則推進工作。 除了透過產品測試確保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政府也積極加強與行業的協作,聽取業界的意見和關注。 同時,政府也正探索其他政策工具,例如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協助綠色經濟轉型等,將環保挑戰轉化為經濟新增長點。 透過創新、合作和政策引導,政府希望能在環境保護與業界持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首階段「走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習慣的改變。 未來,推進「走塑」工作仍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支持。 透過持續的宣傳教育,鼓勵市民培養自備餐具等良好習慣,例如「咪嘥盒食店」計劃的推動,都在為更全面的「走塑」文化奠定基礎。 最終,推行即棄塑膠管制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一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變革,只有在充分溝通、理解和協作的基礎上,才能讓「走塑」之路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