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維持美國AAA評級,債市反應引關注

經濟巨人的信譽危機:穆迪下調美國評級的骨牌效應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演,主角是擁有世界最強經濟實力的美國,對手則是看似超然獨立的國際信評機構。當穆迪(Moody’s)宣布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最高的「Aaa」下調至「Aa1」,這不僅僅是評級符號的變化,更像是一記警鐘,敲響了人們對於美國財政健康的擔憂。這項決定引發了廣泛關注,連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顧問都忍不住斥責其「離譜」,而市場則開始預期長期債息可能因此走高。

一、信評機構的裁決:為何穆迪出手?

長久以來,美國國債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擁有「AAA」這個象徵最高信譽的評級,意味著其償債風險極低。然而,這個「金字招牌」近年來已逐漸褪色。標準普爾(S&P Global)早在2011年便因美國債務上限談判僵局而率先下調了美國的評級,惠譽(Fitch)也於2023年跟進。穆迪一直是三大評級機構中唯一維持美國「Aaa」評級的。 此次穆迪的下調,標誌著美國正式告別了三大評級機構的頂級信用評級俱樂部。

穆迪在其聲明中解釋了下調評級的原因。他們認為,美國歷屆政府和國會未能就扭轉巨額年度財政赤字和不斷增長的利息成本達成一致,這是主要考量。 穆迪指出,美國的政府債務和利息支出水平已明顯高於其他同類評級的主權國家。 即使在現行的財政提案下,穆迪也不認為會有實質性的多年強制性支出和赤字減少。 根據穆迪的預測,美國聯邦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將持續上升,而利息支付佔聯邦收入的比例也將顯著增加。 簡而言之,穆迪擔心美國的財政狀況正在持續惡化,而華盛頓的政治僵局讓解決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二、特朗普前顧問的怒火:「離譜」的背後

對於穆迪的決定,並非所有人都表示贊同。特朗普的前高級經濟顧問、傳統基金會經濟學家斯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便公開批評穆迪的行動「離譜」(outrageous)。 他質疑道:「如果美國支持的政府債券不是AAA級資產,那麼什麼才是呢?」 摩爾的反應,反映了部分人對美國國債「無可替代」地位的堅定信念,以及對信評機構判斷的質疑。

白宮方面也表達了不滿,白宮通訊主任批評穆迪首席經濟學家贊迪(Mark Zandi)的政治立場,稱沒人把他的分析當回事,並指他過去多次被打臉。 這種將信評機構的判斷歸咎於政治動機的說法,凸顯了美國政府在面臨評級下調時的防禦姿態。

然而,批評信評機構並不能改變美國債務不斷攀升的事實。穆迪的降級行動,雖然在一些人看來「離譜」,但其背後是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深切憂慮。這份憂慮,正是導致長期債息可能走高的重要因素。

三、長期債息的隱憂:評級下調的市場影響

信評機構的評級是投資者評估國家債務風險的重要參考。當一個國家的信用評級被下調,通常意味著其違約風險增加,為了吸引投資者,該國發行的債券需要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也就是說,債券的長期債息會因此走高。

對沖基金人士表示,如果沒有其他經濟消息增加對美債的避險需求,長期美債收益率可能會因穆迪的降級消息而走高。 穆迪降級消息公佈後,美國國債孳息率已經出現上升。 分析師預計,市場在下周開盤後可能會出現波動。

長期債息走高對經濟有多方面的影響:

  • 政府借貸成本增加: 美國政府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來為其龐大的債務融資,這將進一步加劇財政壓力。
  • 企業和個人借貸成本上升: 長期國債收益率是許多其他貸款利率的基準,包括企業貸款和房貸。因此,國債收益率上升會推高整體借貸成本,可能抑制投資和消費。
  • 股票市場波動: 債息上升可能使股票等風險資產的吸引力下降,導致資金從股市流出,引發市場波動。

儘管穆迪在下調評級的同時,將美國的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這表明穆迪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的評級不會再次下調。 穆迪也承認,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金融實力,以及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 然而,這並不能完全抵銷財政指標惡化的影響。

四、前方的挑戰:如何重拾「AAA」榮光?

穆迪下調美國評級的事件,再次將美國的債務問題推向風口浪尖。這是一個複雜的挑戰,涉及政治、經濟和財政等多個層面。要重拾「AAA」榮光,美國需要:

  • 解決財政赤字問題: 這需要政府和國會在支出和收入方面做出艱難的決定,例如削減不必要的開支、改革福利制度或增加稅收。
  • 加強財政紀律: 避免頻繁出現債務上限談判僵局,建立更可預測和可持續的財政政策框架。
  • 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只有健康的經濟增長才能為政府提供更多的稅收來源,緩解債務壓力。

穆迪的降級並非世界末日,美國經濟的韌性和美元的國際地位仍然是其重要的優勢。然而,這是一個清晰的警示,提醒美國決策者必須正視財政挑戰,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否則,持續惡化的財政狀況不僅會影響美國自身的借貸成本,更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這場圍繞美國信用的「戰爭」遠未結束,未來的發展將取決於華盛頓能否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政治意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