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改革新氣象?的士車隊化面臨的挑戰與局限
香港的士服務的品質一直以來都是市民熱議的話題,而政府近年力推的士車隊制度,期望能為這個傳統行業注入新動力,提升服務水平。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士車隊在實際推動過程中,卻遇上了「請人難」的瓶頸,連帶牌照門檻的討論也隨之而來。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對此的回應,點出了當前改革所面臨的挑戰。
人才荒:車隊運作的最大絆腳石
的士車隊制度的核心是希望透過公司化管理,提升司機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需要有足夠的司機願意加入車隊。目前看來,這正是車隊營辦商面臨的最大挑戰。多間車隊營辦商反映,招聘司機存在一定難度。有的士車隊表示,距離目標人數尚有一半的缺口。這種「請人難」的情況,並非的士業獨有,其他運輸行業如救護車、貨車等也面臨類似的職業司機人手不足問題。
探究司機卻步的原因,可歸結為幾個方面。首先,傳統的士司機習慣了自由、彈性的工作模式,更喜歡租車而非成為受僱於車隊的員工。加入車隊可能意味著需要遵守公司的規定,例如用餐時間限制、優先處理平台訂單等,這讓習慣自由的司機感到不適應,認為自由度大減。
其次,車隊提供的薪酬福利待遇對部分司機而言吸引力不足。有司機認為,車隊的「包薪制」待遇與現時自由身相差較大,不吸引;而「租車制」的租金又比一般租的士高。即使部分車隊提供了「駕駛卓越獎金」或額外月薪等獎勵,對於本身「有衝勁」、能接到大量訂單的司機來說,月薪制未必有吸引力,反而可能「養懶人」。
再者,現行的士司機考牌制度被認為過時,即使有了導航工具,仍要求司機背熟全港街道和路線,這也令不少有意入行的新血卻步。
牌照門檻:是挑戰還是彈性?
根據的士車隊牌照條件,車隊必須在今年7月底前正式投入運作,並且的士數量要達到申請規模的六成,才能正式獲發牌照。面對招聘困難,外界開始關注政府是否會考慮降低這一門檻。然而,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明確表示,目前談論降低六成門檻「言之尚早」。她強調,這個入場門檻是經過與各方商討、取得共識後確定的,符合市場情況。
陳美寶指出,政府在牌照條款上已保留彈性,容許車隊透過吸引司機加盟,這些司機即使不是僱主與僱員關係,也能利用車隊的安全裝置、網約科技平台及穿著專屬制服,體現車隊的服務理念。 這或許意味著政府鼓勵車隊以更多元的合作模式來 привлечение 吸引司機,而非僅限於傳統的僱傭關係。
7月「落地」目標的考驗
儘管面臨招聘挑戰,陳美寶重申,5支的士車隊仍以7月底「落地」為目標積極籌備。她觀察到各車隊正「各出奇謀」招聘,希望能吸引較有活力、願意使用網約平台接單的司機加入。
目前已有兩支車隊正進行試運行。試運行的目的在於讓市民率先體驗新服務,同時幫助車隊累積營運經驗和收集乘客意見,以便在正式發牌前進行改善和優化。 運輸署也會監察試運行的表現,要求車隊根據乘客意見作出改善。
雖然有車隊表示試運行期間訂單數量持續增長,尤其機場接送服務最受歡迎, 但也有乘客反映在繁忙時間難以成功預約,懷疑與車輛數量不足有關。 這進一步凸顯了司機數量不足對車隊營運的實際影響。
未來展望:改革之路的挑戰與機遇
的士車隊制度的推行,是香港提升的士服務品質的重要一步。面對「請人難」的困境,車隊營辦商需要思考如何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和工作模式,例如提供新人獎金、介紹獎金、石油氣券等,以及檢視現行的考牌制度是否需要與時並進。
政府方面,除了監察車隊的運作表現並要求其改善外,也需要積極協助車隊的籌備工作,例如為的士車隊引入批量式申請和驗車安排等。 此外,推動設立統一網約平台,方便市民預約不同車隊的服務,也能提升車隊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規管網約車平台與的士業改革應當是並行不悖的進程。 在邁向規管網約車平台的同時,政府應充分考慮的士業界的訴求,並以市民利益為依歸,尋找共存共生的平衡點。
總括而言,的士車隊的「請人難」是當前改革面臨的顯著挑戰,這不僅關係到車隊能否在7月底順利「落地」,更影響著整個的士行業的未來發展。降低牌照門檻或許不是現階段的選項,但如何集思廣益,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並在現有框架下尋求彈性與突破,將是的士車隊能否成功改善香港的士服務的關鍵所在。這條改革之路充滿挑戰,但也蘊藏著為市民帶來更優質、更可靠的士服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