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風暴前奏?穆迪降評引發白宮強力回擊
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出乎意料地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最高的「AAA」下調一級至「Aa1」,理由是美國不斷攀升的聯邦債務及其利息負擔,已顯著高於其他同等評級的主權國家。 這一決定不僅標誌著美國完全失去了三大主要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更在全球金融市場投下震撼彈,同時引發了白宮的強烈反擊。
為何穆迪此時出手?債務黑洞的警示
穆迪在聲明中明確指出,多年來,美國歷屆政府和國會在應對巨額年度財政赤字和不斷增長的利息成本方面未能達成一致措施。 根據穆迪的估算,按照目前的趨勢,美國聯邦債務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預計將從2024年的98%攀升至2035年的約134%。 同時,到2035年,利息支付甚至可能佔到聯邦收入的30%,是2021年水平的三倍。 這些數據無疑描繪了一個令人憂慮的財政圖景,讓穆迪認為,即便美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和金融實力,也無法完全抵消財政指標下滑帶來的影響。
事實上,穆迪並非第一家對美國財政狀況表達擔憂的評級機構。早在2011年和2023年,標準普爾和惠譽就已先後將美國踢出「AAA」行列。 穆迪這次的行動,可以說是三大機構中最後一家摘除美國最高評級。 這次降級,更是在穆迪一年多前將美國評級展望調為「負面」之後的必然結果,目前的展望則調整為「穩定」。
白宮的怒火:政治動機的質疑
面對穆迪的降級決定,白宮的回應極為迅速且強硬。白宮通訊總監張振熙(Steven Cheung)在社交平台上猛烈抨擊穆迪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直指其為總統特朗普的政治反對者,並稱「沒有人會認真看待他的分析」。 前白宮高級經濟顧問史蒂芬・摩爾(Stephen Moore)也對此決定表示「荒謬可笑」,質疑如果美國國債都不是三A資產,那還有什麼是。
白宮的這種激烈反應,反映出其對評級機構決策獨立性的質疑,甚至暗示存在政治動機。然而,從穆迪提供的數據來看,其決定更多是基於對美國長期財政狀況惡化的擔憂。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利息支出,以及國會在財政改革上難以達成共識,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降級漣漪效應:市場震盪與借貸成本上升
信貸評級是投資者評估政府或企業借貸風險的重要依據。評級下調通常意味著借貸風險升高,進而推高借貸成本。穆迪的降級消息公佈後,美國國債孳息率應聲上升,分析師預計市場在下周開盤後可能會出現波動。 這不僅可能影響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也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連鎖反應,波及公私營機構的借貸成本。
此外,降級消息也可能削弱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信心,包括股市在內。 在當前特朗普政府推動延長大規模減稅法案、同時面臨國會內部阻力以及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穆迪的降級更可能加劇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擔憂情緒。
未來展望:財政懸崖與政策挑戰
穆迪的降級,再次敲響了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警鐘。儘管穆迪對美國的評級展望調整為「穩定」,但這並不代表財政壓力會立即緩解。穆迪認為,任何上調評級的可能性都取決於「財政改革,以顯著減緩並最終扭轉債務可負擔性和赤字的惡化」。
然而,目前美國政治環境下的財政改革之路充滿挑戰。特朗普政府的減稅計劃面臨國會內部的強硬派阻礙,而兩黨在削減開支和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上長期存在分歧。 如果無法有效控制債務增長,美國不僅可能面臨更高的借貸成本,更可能損害其作為全球首選主權借貸國的地位。
穆迪的降級決定,無論其背後是否存在白宮所稱的政治動機,都無疑是對美國財政狀況的一個嚴肅評估。它提醒著決策者,必須正視並有效解決日益膨脹的債務問題,否則將對美國經濟的長期健康和全球金融穩定產生深遠影響。這場由評級下調引發的討論,或許正是美國需要展開一場全面且艱難的財政改革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