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尼警告:歐盟綠轉靠電動車恐助中國壯大

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各國紛紛提出綠色轉型策略。歐盟也推動了「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旨在於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的願景,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的減排是重要一環。然而,義大利總理梅洛尼近期對於歐盟僅靠電動車來推動綠色轉型的方式表達了質疑,認為此舉反而可能讓中國在這場轉型中獨享利益。她的觀點如同在歐盟力推電動車的進程中投入了一顆石子,激起了不少討論。

單一解方潛藏的風險

梅洛尼總理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她指出,目前電動車市場基本上由中國主導,如果歐盟的環保政策過度側重電動車,無異於將歐洲未來的交通產業拱手讓給中國。這不僅是產業競爭力的問題,更牽涉到地緣政治的考量。中央社的報導提到,梅洛尼在義大利議會答詢時明確表示,僅追求轉型使用電動車是一個錯誤,無論從產業或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都是如此,因為目前電動車的供應鏈基本上由中國控制。

這個觀點點出了歐盟綠色轉型策略可能存在的盲點。雖然電動車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具有潛力,但過度依賴單一技術路徑,尤其當這條路徑的關鍵供應鏈掌握在非歐盟國家手中時,確實會帶來潛在的風險。

「技術中立」的可能性

面對這種情況,義大利與捷克等15個歐洲國家提出了「技術中立」(technological neutrality)原則,主張開放使用各種有助於降低碳排放的替代性燃料,而非僅限於電力。 這意味著除了電動車,諸如氫燃料、合成燃料等其他替代能源也應該被納入考量。

「技術中立」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更靈活的綠色轉型框架。它鼓勵在多種技術路線上進行創新和發展,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不僅有助於降低對單一供應鏈的依賴,也能激發更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機會,符合平衡環境永續和經濟競爭力的目標。

中國在電動車產業鏈的主導地位

梅洛尼總理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中國在電動車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是客觀事實。從上游的關鍵礦物開採和精煉,到中游的電池、電機、電控系統製造,再到下游的整車組裝和出口,中國都佔據了重要位置。 根據報告,中國在全球鋰離子電池生產中佔比高達75%,正極材料產能佔比70%以上。 在鋰礦(鹽)和鈷礦等關鍵礦物進口方面,中國也佔據了全球大部分份額。 這些數據都印證了中國在電動車「三電系統」及其上游供應鏈中的強勢地位。

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措施,雖然是為了反制中國的過度補貼政策,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歐盟對於其自身電動車產業競爭力的擔憂以及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 儘管歐盟已經實施了關稅措施,但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優勢和技術進步仍然對歐洲車企構成挑戰。

綠色轉型下的地緣政治角力

綠色轉型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一場全球性的產業和地緣政治角力。各國都在積極佈局新能源產業,爭奪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崛起,正是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爭取有利位置的體現。

歐盟的綠色協議是其應對氣候變遷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大計劃,但如何在高舉環保旗幟的同時,確保歐洲自身的產業發展和戰略安全,是其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梅洛尼總理的發言,正是從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角度對歐盟現行策略提出的警示。

未來的路徑選擇

梅洛尼總理強調,義大利並非孤軍奮戰,越來越多國家支持「技術中立」的主張,這也反映了歐洲內部對於綠色轉型路徑的多元化思考。 未來歐盟的綠色轉型之路,或許需要更加務實和靈活。

這包括:

  • 推動技術多元化: 除了電動車,加大對氫燃料、合成燃料等替代能源技術的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 加強歐洲本土供應鏈建設: 減少對特定國家在關鍵礦物和電池生產等領域的依賴,建立更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
  • 平衡環保目標與產業競爭力: 在制定環保政策時,充分考慮其對歐洲本土產業的影響,避免政策目標與經濟現實脫節。
  • 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 與理念相同的國家合作,共同應對全球供應鏈中的挑戰,避免綠色轉型演變成新的貿易壁壘和地緣政治衝突。

結語:綠色轉型的歐洲挑戰

歐洲的綠色轉型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任務,它不僅需要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地緣政治策略。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的發言,提醒歐盟在追求環境永續的同時,不能忽視潛藏的經濟和地緣政治風險。如何在綠色發展與產業自主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決定歐洲在這場全球轉型中能否保持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這不僅是一場關於環境的變革,更是一場關於歐洲未來地位的深層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