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申訴專員公署網站被揭發大幅刪減過往的調查報告及資料,僅保留2023年4月後的內容,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對此提出強烈批評,直指公署以「方便找最新」為由刪除舊有報告是「百辭莫辯」,更形容此舉是「行回頭路」,損害了公署作為監察政府機構的公信力與透明度。
這個事件不僅是一個網站資料更新的問題,它觸及了政府資訊公開、公眾知情權以及監察機構應有的開放態度等多個核心議題。
消失的足跡:申訴公署網站的「瘦身」行動
想像一下,你走進一座知識的寶庫,期待著能翻閱歷代文獻,追溯過往的軌跡。然而,卻發現書架上的藏書被大量移走,只剩下近期的部分,而管理員給出的理由是:「這樣比較好找最新的書。」這或許就是申訴專員公署網站更新後,許多公眾和研究者感受到的失落。
根據報道,申訴專員公署網站更新後,移除了2023年4月之前的大量調查報告、新聞稿、調解協作實例等資料,涉及至少230項調查報告內容。 原本詳細列出市民投訴個案的「《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更是整個消失。 過去網站上的資料本可追溯至2013年,如今卻僅剩近兩年的內容。 申訴專署對此解釋,網站更新是為了確保內容準確,方便公眾找到最新和最相關的報告,並更有效益地管理網頁資訊。 同時強調,被移除的資料會長期保存,公眾可透過書面形式索取。
張欣宇的質疑:透明度的倒退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對申訴專員公署的解釋並不買單。他認為,無論公署如何解釋,都難以為刪除過往報告找到合理的辯護理由。 他批評公署此舉是「行回頭路」。 張欣宇指出,申訴專員公署的一個重要職能是調查政府部門涉嫌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申訴,作為為公開資料守則把關的機構,公署在公開資料方面應樹立典範,做到比法定要求更高。
張欣宇特別提到被刪除的「《公開資料守則》個案」欄目。他分享自身經驗,過去曾參考該欄目的個案,成功從某部門取得原本被拒絕提供的資料。 這說明了這些舊有案例對於市民了解如何運用《公開資料守則》、維護自身權益具有實際價值。如今這個寶貴的資料庫被移除,無疑增加了市民獲取相關資訊的難度。
「方便」的代價:公眾知情權與歷史紀錄
申訴專員公署以「方便找最新」作為刪除舊報告的理由,在許多人看來是站不住腳的。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認為,只要網絡結構清晰,即使放置大量內容也不會難找,並以圖書館為例,強調即使書籍需放入倉庫,也應有清晰的目錄和借閱指引。 他認為,公署揭露政府過往缺失的報告,清晰列出個案,不但有利公眾知情權,更有助政府建立公開透明形象,「不應視為要收起的事」。
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亦指出,雖然若公署僅重整網站而非銷毀檔案,並容許公眾循《公開資料守則》索閱,程序上看似沒問題,但《公開資料守則》並非法律,市民索閱資料的權利並不受保障。 他認為,公署最新做法不僅損害市民知情權,也間接影響政府公信力。
過往的調查報告不僅是歷史紀錄,更是公眾了解政府運作、監察政府表現的重要依據。 它們記錄了各部門在處理投訴、執行政策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公署提出的建議和改進方向。 這些資料對於學術研究、新聞報道、市民了解自身權益,乃至政府部門自我檢討和改進都具有重要意義。 將這些資料「下架」,即使聲稱可以書面索取,也無疑增加了獲取門檻,變相削弱了資訊的公開性與易達性。
申訴公署的定位與透明度要求
申訴專員公署作為一個獨立法定機構,其職能是監察香港的公共行政,處理有關行政失當的申訴,並調查政府部門涉嫌違反《公開資料守則》的投訴。 公署的存在,正是為了確保政府運作的公開、公平和問責。 在這個背景下,公署自身的透明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狄志遠議員認為,不涉國安的資料也遭隱藏,做法欠透明,公署理應代表市民調查政府運作,若無法查看資料,易予人「官官相衛」之感,不符公署宗旨,憂削弱公信力。 當公署選擇將大量歷史資料從網站上移除,並且涉及其核心職能——處理《公開資料守則》投訴的案例也被一併刪除時,這種做法難免會引發公眾對其透明度的質疑。
雖然公署表示曾發布的資料會長期保存,市民可書面索取,但這種「由公開轉為申請」的模式,無疑改變了資料的可及性。 在現行機制下,《公開資料守則》並非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法例,市民依此索取資料若被拒絕,缺乏有效的法律途徑追討。 這使得書面索取的承諾,在某種程度上顯得蒼白無力。
回頭路抑或新起點?
申訴專員公署網站刪除舊報告事件,引發了對「方便」與「透明」之間權衡的思考。誠然,管理龐大的網站資訊需要考慮效率和使用者體驗,但將大量有價值的歷史資料一刀切地移除,並非提升效率的唯一或最佳方式。更開放透明的做法,應是優化網站的搜尋功能、建立完善的檔案分類系統,讓公眾能更便捷地查閱不同時期的報告。
張欣宇議員批評公署「行回頭路」,精確地捕捉了事件的核心。 在一個強調資訊開放和透明度的時代,一個旨在促進政府透明的機構,卻選擇將過往的公開資訊隱藏起來,這確實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公眾期待的,不是一個將歷史「瘦身」的網站,而是一個全面、易於檢索的資料庫,讓每個人都能方便地了解政府的運作和監察機構的工作。
要重建公眾對申訴公署透明度的信心,公署需要更清晰地解釋此次網站更新的具體技術原因和長遠規劃,並積極考慮如何以更便利的方式向公眾提供過往的調查報告和資料,例如建立獨立的檔案庫、提供更簡化的線上申請流程等。 否則,「方便找最新」的解釋,只會繼續被視為「百辭莫辯」,而「行回頭路」的批評也將持續迴盪。
結語:透明是最好的防線
申訴專員公署網站刪除舊報告的事件,敲響了政府資訊公開的警鐘。 透明是信任的基石,尤其對於負責監察政府的機構而言,其自身的透明度更是公信力的重要來源。 公署應重新審視其網站資訊發布策略,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得到充分保障,讓過往的調查報告繼續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成為促進香港公共行政進步的力量,而非塵封在書面申請的藩籬之後。 這不僅是對公眾的回應,更是對自身職責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