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藤蔓,悄然攀爬,見證著城市的變遷。在香港這片繁華的土地上,有些老店如同老樹般紮根,默默地編織著屬於這個時代的記憶。然而,歲月無聲,租金的壓力與時代的洪流,正一步步侵蝕著這些珍貴的存在。近日,一則消息如同落葉般飄散開來,位於何文田亞皆老街、屹立了43個年頭的「籐藝籐器公司」,這間被譽為全港碩果僅存的籐器店,即將在5月20日告別這片它深耕了半世紀的土地。
這不僅僅是一間店舖的結業,更是香港傳統工藝與街坊人情的一個縮影。店主曾先生與他的家人,用雙手編織出無數張承載著香港人生活點滴的藤椅,那些搖曳在陽光下的藤椅,乘載了多少溫馨的時光,又陪伴了多少家庭度過歲月。如今,這一切都將隨著店舖的熄燈,化為回憶。
藤椅上的歲月:一個時代的印記
每一件藤器,都彷彿有著自己的故事。它們不像現代傢俬那般冰冷規矩,每一根藤條的彎曲、每一次編織的經緯,都透露著手工的溫度與匠人的心意。藤椅曾經是香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夏日炎炎,坐在藤椅上乘涼,搖曳間感受微風拂過,是許多老一輩香港人共同的回憶。 從客廳到陽台,從街邊小店到尋常百姓家,藤椅無處不在,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港式情懷的載體。
「籐藝籐器公司」的曾先生,自1982年從父親手中接過這間店舖,便一直守候至今。 43年的光景,見證了香港的起飛,也感受了時代的變遷。從回歸前的移民潮,到金融風暴、沙士、再到如今的新冠疫情,這間小店都一一捱過。然而,最終讓他們決定「光榮結業」的,卻是沉重的租金壓力。 店主女兒曾小姐感嘆,這個「藤椅夕陽行業」即使捱過了20多年的歲月洗禮,最終還是捱不過無情的租金。
無聲的結業潮:傳統行業的困境
「籐藝籐器公司」的結業並非孤例。近年來,香港的傳統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昂的租金、消費模式的改變、年輕一代不願入行等因素,都加速了老店的消失。 那些曾經繁華一時的行業,如鐵皮、理髮、打金等,如今都已所剩無幾,成為了「消失中的香港文化」。
傳統工藝的傳承,往往依賴於師徒制。 然而,在一個追求「快錢」、強調學歷的社會,費時費力的傳統手藝難以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即使有心學習,也面臨著「有師無徒」的窘境。 傳統工藝的商業價值下降,也讓經營者難以為繼。 許多老店雖然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情味,但在現實的經濟壓力下,不得不選擇結業。
半價的誘惑與心頭的牽掛
得知「籐藝籐器公司」即將結業的消息,不少熟客與市民紛紛趕在最後時刻登門,希望能夠購入一張陪伴自己度過歲月的心頭好。 店內的大批藤椅以半價出售,吸引了許多對藤器有情感的人。 有的婆婆特地前來,因為藤椅坐起來舒服,老伴也喜歡,趁著結業前再來多買一張,免得「爭櫈坐」。 這些前來的顧客,不僅是為了購買藤椅,更是想與店主告別,緬懷這份即將消失的街坊情。
店主曾先生在結業前依然忙碌,招呼著一波又一波前來的客人。 他親手寫下的開業告示,至今仍貼在店門外,無聲地訴說著這間店舖的歷史。 女兒曾小姐在社交平台上發文,邀請街坊老顧客前來相聚,如對貨品有興趣也可平價出清,字裡行間透露著不捨與無奈,「後會無期了」。
結語:留住時間的溫度
「籐藝籐器公司」的結業,是一聲提醒。它讓我們意識到,在現代化的浪潮下,許多珍貴的傳統文化與技藝正在悄然流失。這些老店不僅僅是商業場所,更是社區的一部分,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與情感。
或許,我們無法阻止時代的腳步,也無法完全抵擋市場的洪流。但至少,我們可以給予這些碩果僅存的傳統行業更多的關注與支持。在它們消失之前,多去看一看,多去了解一下,甚至只是光顧一次,都能讓這些老店感受到一份溫暖與肯定。因為這些老店,留存著時間的溫度,也見證著屬於香港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當它們一一告別,失去的不僅僅是一間店舖,更是城市中那份 irreplaceable 的人情味與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