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僱員醫療保險市場正經歷一場顯著的變革,而最新發布的首個「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更是敲響了警鐘。這項由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與企業員工福利及強積金顧問GUM共同編製的指數,深入剖析了2006年至2024年的團體醫保數據,揭示出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儘管醫療費用本身的增幅趨於穩定,但由於僱員對醫療服務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導致整體保費持續上漲,近三年內(2022年至2024年)僱主的醫保開支累積升幅高達55%。
門診使用量狂飆,疫後效應顯著
指數中的「使用指數」清楚地呈現了僱員對醫療服務需求的急劇變化。其中,門診使用指數在新冠疫情復常後呈現爆炸性增長,短短兩年間累計升幅高達102%。 這意味著僱員求診門診的頻率較疫情前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單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普通感冒的個案率就按年增加了25%,這也反映了疫情後市民對健康狀況的關注度提升,以及可能積壓已久的求診需求在疫後集中釋放。 此外,住院率也未見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費用趨穩,但使用量推升整體開支
雖然「費用指數」(反映門診及住院保障費用)在高位運行,但其走勢逐漸穩定。去年住院保障費用指數出現四年來首次下跌,每宗手術平均住院開支有所回落。 同樣地,門診費用指數也連續兩年下跌。 研究團隊分析指出,這可能與近年日間手術(如病毒疣治療、腸胃鏡程序)日益普及有關,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推高了普通科門診使用率,反而拉低了平均每次門診費用。 然而,即使單次醫療費用增幅放緩甚至略有下降,龐大的使用量增長仍舊是推升整體醫療開支的主力。
保費水漲船高,企業面臨沉重負擔
「保費指數」的數據最為觸目,其自2022年起連年攀升,三年間累積增幅高達55%。 這直接反映了保險公司根據過去理賠經驗對來年保費進行調整的結果。 醫療服務使用率的高企,尤其是門診使用量的顯著增加,直接推高了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進而導致保費大幅上漲。 對於企業而言,這意味著為僱員提供醫療福利的成本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構成沉重的財務負擔。
多重因素交織,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受挑戰
這一趨勢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深層次地揭示了香港醫療系統面臨的挑戰。人口老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長者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更高,增加了整體醫療開支。 醫療科技的進步雖然提升了醫療水平,但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 此外,公私營醫療系統之間的失衡,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高度依賴,導致公營系統長期承受巨大壓力,輪候時間漫長,可能間接促使部分有團體醫保的僱員轉向私營醫療。 然而,私營醫療的高昂費用,加上團體醫保的保障範圍和保額限制,使得員工即使有醫保也可能面臨保障不足的困境。
影響深遠:僱主、僱員與整個社會
僱主醫保開支的急劇上升,可能迫使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重新評估其提供的醫療福利水平,甚至可能削減其他員工福利以應對成本壓力。 這不僅影響到員工的福利感知和士氣,也可能對企業的招聘和人才保留構成挑戰。
對於僱員而言,即使擁有團體醫保,面對保費的持續上漲以及潛在的保障縮減,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醫療保障是否充足。醫療通脹的速度遠超薪酬增幅,單靠公司醫保可能不足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醫療需求。
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因成本壓力而減少提供團體醫保,可能會導致更多市民轉向公營醫療系統,進一步加重其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這對香港醫療系統的長遠可持續性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尋求破局之道:合作與創新
面對這一複雜的局面,需要政府、僱主、僱員以及保險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共同努力,尋求破局之道。研究團隊提出了一些建議,值得各界深思。
對於僱主: 可以考慮更靈活和定制化的醫保方案,選擇更能貼合員工實際需求的計劃,而非一味追求全面的高額保障。 同時,結合健康教育和針對性預防措施,鼓勵員工關注自身健康,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使用,從源頭上控制成本。
對於僱員: 應更理性地使用醫療服務,避免過度消費。 了解自己的醫保計劃細節,並根據個人和家庭的實際情況,考慮額外購買自願醫保等個人醫療保險,以填補團體醫保的潛在不足,並利用稅務優惠減輕負擔。
對於保險業界: 可以考慮推出更多創新性的產品,例如針對內窺鏡、腸胃炎等高頻率索賠項目的分層保障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理賠成本。 同時,提高產品的透明度,讓僱主和僱員更容易理解和選擇適合的計劃。
對於醫療服務提供者: 提供標準化的費用明細,協助僱主和保險公司更準確地預測和管理醫療開支。
結語:共同守護健康未來
首個「香港僱員醫療保險指數」的發布,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和視角,讓我們得以更清晰地認識到香港僱員醫療保險市場面臨的挑戰。這不僅僅是數字的遊戲,而是關乎每一個僱員的健康福祉,以及香港整體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面對門診使用量和保費的雙重壓力,需要社會各界凝聚共識,攜手合作,共同探索更有效、更可持續的醫療保障模式,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守護我們的健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