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已至:人工智能如何為香港人才開創新篇章?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能(AI)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情節,而是深刻影響我們生活與工作的變革力量。尤其在香港這座國際大都會,AI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不僅重塑各行各業的面貌,更為本地人才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順應時代新潮流,智慧運用人工智能衝破界限,創造香港人才新發展,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擁抱變革:人工智能引領產業升級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樞紐,AI在推動經濟增長和各行業創新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PwC的調查顯示,企業領導者認為AI在提高生產力、協助決策和提升客戶體驗方面最有價值。 從金融到物流,從零售到創意產業,AI的應用正逐步深入,為企業帶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競爭力增強的顯著優勢。
在金融領域,AI的應用已相當廣泛,包括算法交易、自動化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以及生物識別技術增強欺詐檢測。 香港金融機構對生成式AI的使用率高達38%,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的26%。 金管局與數碼港合作推出的GenA.I.沙盒,更為銀行提供風險可控的環境,試驗AI創新解決方案,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物流業也積極擁抱AI,利用AI分析大量數據,優化運輸路線、提高配送效率,甚至實現自動化倉儲和分流。 香港中文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合作成立的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正致力於研發應用於未來工作場所的機械人與人工智能技術,為物流業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智能感知、智能交互、智能操控和智能移動等。 香港也推出了首個人形物流機械人Adam,搭載AI大模型驅動的物流大腦,協助處理倉庫工作。
創意產業也看到了AI的巨大潛力。 AI可以重新定義創意的可能性,並解決複雜的挑戰。 香港浸會大學展示了利用AI生成動作的「動作演繹智能體」,以及保護數碼創作者知識產權的AI科技「DigitalGuardian」。 政府也推出了「人工智能輔助動畫製作先導計劃」等,支持AI在創意產業的應用。
人才為本:培育與轉型並行
AI的普及應用,對香港的人才市場帶來了深遠影響。雖然部分重複性工作可能被自動化取代,但也催生了對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研究指出,技術人才招募困難是香港AI發展的一個顯著問題。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香港正積極從多方面著手。
政府推出了多項「搶人才」措施,並超額完成了引入人才的目標。 同時,也大力投資本地人才培訓,將AI素養和能力融入教育各個階段。香港大學、科技大學和中文大學等學府在AI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表現出色,躋身亞太區最佳AI高校之列。 香港大學更推出了跨學科的AI文理學士課程,旨在培養同時具備計算機科學和人文學知識的人才,應對AI帶來的倫理和社會影響。 職業訓練局也成立了香港資訊科技學院,提供涵蓋AI的相關課程。
除了學術機構,政府和相關機構也提供各類資助計劃,支持企業進行AI人才培訓,例如「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企業也需要積極為員工提供培訓,提升他們的AI技能,以便與科技共存、互相補足。
挑戰與機遇:衝破界限的關鍵
儘管香港在AI發展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除了人才短缺,算力和數據不足也是制約因素。 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推動香港AI人才新發展的機遇所在。
政府已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加強香港的高階算力供應。 同時,也積極推動公共服務系統應用AI技術,開拓新的應用場景。 此外,香港與內地在AI領域的協同創新能力也在不斷加強,例如基於DeepSeek大模型微調的港產AI大語言模型HKGAI V1的發布。
對於個人而言,這是一個學習和轉型的黃金時代。不再是單純掌握某項技能,而是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知識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AI可以成為我們提升效率、激發創意和拓展職業領域的有力工具。無論身處哪個行業,了解並應用AI,都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競爭力。
展望未來:共創智能新紀元
順應時代新潮流,智慧運用人工智能衝破界限,創造香港人才新發展,需要政府、學術界、業界和個人共同努力。政府應繼續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營造有利於AI創新和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 學術界應持續優化課程、加強研究,為社會輸送具備前瞻視野和實踐能力的AI人才。業界應積極探索AI應用場景、投入技術轉型,並為員工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而個人則應保持開放心態,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擁抱AI帶來的變革。
AI的浪潮不可逆轉,它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和發展理念的重塑。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只要我們能夠智慧地駕馭這股力量,衝破現有的界限,定能為香港的人才發展開創一個更加輝煌的智能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