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風雲變幻,猶如海上波濤,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近期港股市場可謂是好淡爭持,恒生指數在23500點附近徘徊,呈現「日升日跌」的膠著狀態,讓不少投資者摸不著頭緒,究竟這波自四月初以來的反彈是否已走到盡頭?要解開這個謎團,或許我們需要將目光投向一海之隔的內地A股市場,畢竟兩地股市的聯動性一向緊密。
A股的曙光乍現:經濟數據描繪新氣象
令人振奮的是,A股市場似乎正迎來新的曙光,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上,更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撐。 滬深300指數近期表現不俗,已全面收復了因「對等關稅」帶來的失地,並展現出挑戰今年高位的潛力。
這份底氣從何而來?中央近年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可謂功不可沒。 根據人民銀行提供的數據,四月份廣義貨幣(M2)餘額按年增長8%,而狹義貨幣(M1)更是連續五個月錄得正增長,這清晰地表明市場流動性正逐步改善。
市場資金供應的好轉,預示著企業的信貸需求有望增加。 歷史數據顯示,中國M2的按年變化與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年升幅有著亦步亦趨的關係,M2的改善往往領先於企業貸款約半年。 這意味著,只要M2持續改善,企業中長期貸款有望扭轉自2022年以來的跌勢。 這不僅反映了私營部門對未來經濟前景信心的增強,也為A股的進一步上漲提供了有利條件。
企業信貸與A股的連動:歷史經驗的啟示
探究內地企業中長期貸款與A股市場的關係,我們能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一些線索。 在過去十年裡,內地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按年變幅與滬深300指數的相關系數約為0.653。 這組數字告訴我們,當企業信貸需求旺盛時,往往能成為推動A股走強的一股重要力量。
即使在關稅戰等不確定因素籠罩下,A股市場的氛圍依然保持樂觀。 滬深兩市的兩融(孖展借貸及借貨沽空)餘額在過去一個多月裡維持在1.8萬億元人民幣左右,處於近年來相對較高的水平。 這反映了散戶投資者的交易意願仍然存在,並未出現大規模離場的情況,這也間接表明市場對後市抱持較強的信心。
估值與盈利:A股被低估的潛力
從估值的角度來看,A股的吸引力不容忽視。 儘管自四月初美國公布對等關稅以來,滬深300指數曾出現約7%的回落,但相較於其他主要股指,其表現相對穩定。 這背後的原因,除了內地企業盈利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A股相對便宜的估值。
根據彭博的數據,滬深300指數成分股的整體盈利已成功扭轉了過去兩個季度的跌勢。 分析師普遍預期,未來三個季度的營收將穩步增長,預計未來十二個月的每股盈利(EPS)增幅將超過17%。 儘管如此,滬深300指數目前的預測市盈率約為13.57倍,這不僅略低於其五年平均值14倍,更是顯著低於MSCI世界指數(ACWI)的19.04倍和美股標普500指數的22.53倍。
換句話說,如果單純從估值來看,A股市場的上升空間似乎更大。 一旦A股能夠藉由基本面和估值的優勢向上突破,其正面效應很可能傳導至港股市場,為恒生指數帶來新的上漲動力。
市值管理與股息回報:政策導向與投資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證監會近年來多次強調強化內地企業的「市值管理」,鼓勵企業透過回購股份和增加派息來提升股東價值。 2024年,內地上市公司的分紅和回購金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和1476億元人民幣。 分析預計,在銀行專項貸款支持回購以及企業更傾向於慷慨派息的趨勢下,這兩項數字有望在今年繼續創新高,為A股提供額外的上漲動能。
此外,目前滬深300指數的股息率約為3.08厘,這明顯高於近期大幅回落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1.7厘。 這意味著,相較於債券,投資A股能夠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股息回報,這也成為吸引資金流入A股市場的一個重要理由。
挑戰與機遇並存:通縮陰霾與外部風險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A股市場面臨的挑戰。 最新的數據顯示,三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仍然顯示中國存在通縮陰霾,儘管中央政府多次推出刺激內需的措施,但效果似乎並未完全達到預期。 在房地產市場去槓桿尚需時日的情況下,建立新的經濟增長支柱仍是內地經濟需要克服的難題。 此外,外部關稅戰的持續也為市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內地經濟要重拾較快增長步伐,難度依然不小。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但從波動性、估值以及股息回報等角度來看,A股目前在全球主要市場中仍具備一定的投資吸引力。 考量到其相對較低的波幅和估值優勢,A股應當成為投資組合中長期配置的核心部分之一。
總結:A股的春天是否已來?
總而言之,內地經濟的數據正呈現出改善的跡象,市場流動性增加、企業信貸需求回升的預期,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和相對低估的估值,都為A股市場提供了上漲的基礎。 雖然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但A股展現出的韌性和吸引力,暗示著其潛在的上升空間。 若A股能夠持續走強,港股市場也將因此受益,為當前的膠著局面注入新的活力。 A股的春天是否已經來臨?或許正如文章所言,價殘而未升夠的A股,正蘊藏著等待釋放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