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海難,無數家庭破碎,至今仍是香港社會難以磨滅的傷痛。2012年南丫海難奪去39條寶貴生命,時隔多年,這場悲劇的死因研訊仍在進行,試圖還原事實真相,給予家屬一個交代。近日,建造涉事船隻「南丫四號」的船廠董事在死因庭上的證供,赫然推翻了其在2013年獨立調查時的說法,再次將焦點聚集在船隻的設計與建造問題,尤其是「水密門」這個關鍵要素。
時隔多年,證供的羅生門?
南丫海難發生後,各方調查隨即展開。在2013年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研訊中,財利船廠(負責建造「南丫四號」的船廠)的董事羅愕瑩曾就船隻建造過程作供。而今,在死因庭上,羅愕瑩的證供卻出現了與當年不符的情況。這不禁讓人疑惑,究竟是記憶模糊,還是事隔多年後有了新的理解,甚至是有意改變說法?
「消失的水密門」:從設計到建造的疑雲
在本次死因研訊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南丫四號」為何在遭受撞擊後迅速下沉?調查顯示,船隻的油箱房和舵機房之間的艙壁通道口沒有安裝水密門,這使得海水能夠迅速湧入,導致船隻快速傾覆沉沒。這扇「消失的水密門」成為導致慘劇的關鍵因素之一。
根據最新的庭上證供,財利船廠董事羅愕瑩表示,在「南丫四號」的設計階段,他們就已經決定不安裝水密門。 他解釋,這是因為若將船尾的舵機房與油箱房設計成兩個獨立的水密艙,舵機房的長度將不符合當時海事處的規定。 因此,他們與外聘的新加坡繪圖公司商討後,決定打通這兩個艙室,毋須安裝水密門。
然而,這一說法與2013年獨立調查時的證詞存在矛盾。當年,羅愕瑩曾表示只能從艙壁沒有安裝水密門這一事實進行「推論」。 對比之下,如今他則明確表示在設計階段就已敲定不裝水密門。對於為何前後說法不一,羅愕瑩解釋稱,建造完成距海難發生已有十多年,他當時對建造過程「不是好記得」,是事後才回想起當年曾經改動過設計。 此外,庭上也有證供提及,外判的新加坡公司在繪製圖則時曾出現錯誤,誤顯示了有水密門的存在。
標書要求與實際建造的落差
更令人關注的是,「南丫四號」的造船標書中明確列明要興建6個水密艙,包括5道水密艙壁。 然而,根據羅愕瑩的證供,實際建造時並沒有達到標書要求的5個水密艙壁。 他雖然同意標書內容原則上不可單方面更改,但實際操作中卻有偏差。 他也承認沒有將有關更改書面通知港燈,也沒有向其他財利職員透露。 另一位財利船廠董事羅衍瑩則供稱,根據1994年的圖則,「南丫四號」並不需要安裝水密門,但承認其後的圖則顯示有水密門是錯誤的。 他也提到,內地承造船殼的船廠曾告知財利,若要加裝水密門需由財利負責,但他對此不知情。
破艙穩性:被忽略的關鍵計算
船隻的破艙穩性是衡量其在船艙受損後是否仍能保持浮力的重要指標。庭上證供顯示,財利船廠在推算「南丫四號」的穩定性時,是以船艙設有水密門為前提進行計算的,而實際上並未安裝水密門。 時任財利船廠工程部經理張泉佑承認,其下屬在計算時忽略了船艙沒有安裝水密門的事實。 他也坦承自己當時缺乏時間和能力去核對下屬的計算結果。 這暴露了在船隻建造過程中,對關鍵安全數據核實的疏忽。
海事處的審批角色:把關是否嚴謹?
船隻的圖則和建造過程需要經過海事處的審批和監察。有證供指出,船廠繪製好圖則後會交由海事處把關,海事處若發現問題會在圖則上標記發還修改。 然而,對於「南丫四號」水密門的「消失」,海事處是否盡到了把關的責任也成為疑問。有證供提及,海事處曾批准了包含錯誤穩性計算的圖則。 雖然海事處一方在庭上質疑船廠董事對法例的理解錯誤,但海事處在審批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仍需進一步釐清。
結語:不容遺忘的傷痛與對真相的追尋
南丫海難是一場無法挽回的悲劇,39條生命的消逝提醒著我們船隻安全的重要性。本次死因研訊中船廠董事的證供,揭示了在「南丫四號」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水密門的缺失以及相關計算和審批的疏忽。這些新的證供與當年獨立調查的說法形成對比,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後的真相。
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細節的辯論,更是對生命安全的嚴肅審視。家屬們漫長的等待,期盼的無非是一個公正、全面的交代,讓逝者安息,讓生者能夠從傷痛中稍獲慰藉。願這場死因研訊能夠層層剝開迷霧,還原最真實的建造過程,找出導致悲劇發生的所有環節,從而為未來的海上安全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警示。這場對真相的追尋,是對逝去生命的尊重,也是對未來安全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