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金融圈的浪花:香港IPO市場回暖,券商招兵買馬的背後
香港,這座曾經閃耀著東方之珠光芒的國際金融中心,近年來經歷了資本市場的陣陣寒意。然而,彭博行業研究帶來的一線曙光,預示著一股暖流正悄然湧入香港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連帶讓一度「瘦身」的券商們,開始重新招攬那些曾被裁撤的投資銀行家。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是香港金融生態韌性與調整的生動寫照。
沉寂後的微光:IPO市場的回溫跡象
過去兩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的緊張以及持續的高利率,給香港的IPO市場帶來了顯著的壓力。首次公開招股的收益在2023年跌至二十多年來的最低點,而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創下了自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的三個月表現。 然而,曙光正在出現。多份報告指出,香港的IPO市場在2024年下半年呈現顯著改善,集資額大幅提升。 羅兵咸永道香港預計,在政策提振和經濟前景改善的推動下,香港新股市場正邁向復甦,2025年的IPO集資額有望達到1,300億至1,600億港元,甚至有望重返全球三甲之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型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趨勢,成為推動市場回暖的重要力量。 寧德時代等重量級企業的上市計劃,更是為市場注入了強心針。
人才的遷徙與回流:投資銀行家的職場變遷
市場的低迷直接衝擊了投資銀行家的就業市場。過去一年,估計有數百名香港銀行家失去了工作。 裁員潮不僅發生在外資投行,部分中資券商也開始精簡人手。 彭博行業研究的報告描繪了這樣一個景象:投資銀行業務的縮減,讓許多曾經手握大項目、享受豐厚薪酬的「中環打工人」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他們的薪酬水平,尤其是資深銀行家,比新加坡等其他金融中心高出不少,這在市場下行時反而成為他們的「詛咒」,讓雇主更傾向於削減這些高成本職位。
然而,隨著IPO市場的回暖,投資銀行家的就業前景也隨之改善。彭博行業研究的分析顯示,今年二月此類職位數量比去年底有所增加,這得益於市場活動的反彈。 此外,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領域的增長,也為金融專業人士提供了更多機會。 財富管理、私人銀行和家族辦公室的牌照數量呈現增長,這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雖然投資銀行和機構業務部門的裁員在全球銀行中仍是常見現象,但一些銀行家開始在不斷擴張的中國公司中尋找新的機會。 這也呼應了近年來,中資券商在香港的角色日益重要,並且開始積極招募人才的趨勢。
挑戰與機遇並存:低承銷費用與激烈的競爭
儘管市場回暖帶來了希望,但挑戰依然存在。承銷費用的下降是投行面臨的現實問題。大型IPO項目,如寧德時代的上市,提供的基礎承銷費用相當低,這讓華爾街的銀行感到擔憂,擔心這種低費率會成為常態。 這也反映出,在香港市場,來自中國內地承銷商的競爭日益激烈。 然而,即便費用較低,國際投行依然會積極爭取這些大型項目,以免錯失市場機遇。 對於外資投行而言,與客戶關係較少的交易類職位相對穩定,但即使是這些職位,也面臨著中國內地市場日益開放帶來的競爭。
展望未來:香港金融業的轉型之路
香港IPO市場的回升以及券商重聘投資銀行家的現象,反映出市場正在經歷一個調整和恢復的階段。政策的支持,特別是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便利化措施,為市場注入了活力。 然而,市場復甦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全球經濟形勢、地緣政治因素以及激烈的競爭,都是香港金融業需要面對的挑戰。
未來的香港金融業,可能會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徵。財富管理業務的增長,將為金融專業人士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同時,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將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就業結構產生影響,部分職位可能會被取代。 在這樣的變革浪潮中,那些能夠適應新環境、掌握新技能的金融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總體而言,香港IPO市場的回暖為金融業帶來了積極信號,但要完全恢復昔日的輝煌仍需時日。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靈活應對市場變化,調整業務策略,而金融專業人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其獨特的優勢依然存在,如何在新的形勢下繼續鞏固和發揮這些優勢,將是決定其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