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龕位5.19開放申請 20年續期

遙寄思念,尋一方安寧,這是許多人在送別摯愛後最深切的心願。然而,在寸金尺土之地,這個心願往往伴隨著漫長的等待與尋覓。當公共骨灰龕位的消息傳來,尤其是一次過釋出過萬個新位,對無數家庭來說,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線曙光,帶來希望的同時,也開啟了關於「永恆」與「期限」的新篇章。

空間的渴望與政府的回應

長久以來,公共骨灰龕位供不應求的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痛點。私人龕位價格高昂,且質素參差,讓許多市民望而卻步。公營龕位雖然價廉,但輪候時間漫長,僧多粥少的情況,讓許多已故者的骨灰不得不暫存在殯儀館或其他地方,未能入土為安(或入龕為安),成為生者心頭的牽掛。

面對市民對骨灰安放空間的殷切需求,政府近年來一直在規劃興建新的靈灰安置所,以增加供應。這次一口氣推出超過16,000個新增龕位,分佈於三個新建的設施中,無疑是回應社會需求的重要一步。這些新建成的靈灰安置所,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安放空間,通常也規劃了現代化的設施,期望能為市民提供一個更舒適、莊嚴的弔唁環境。這批龕位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了市場的壓力,為正面對安葬問題的家庭帶來即時的解決方案。

數字背後的細節:申請、數量與地點

根據政府公佈的資訊,這批逾16,000個龕位,分別來自和合石靈灰安置所第六期、長洲骨灰安置所新廈,以及東區靈灰安置所(新廈)。 和合石作為歷史悠久的公營墳場及靈灰安置所區域,其第六期工程規模龐大,提供的龕位數量通常佔據絕大部分比例。長洲和東區的設施則提供了地區性的安放選擇。

申請將於5月19日開始接受,市民可以透過網上或其他指定方式遞交申請。 公共龕位的分配通常採用攪珠及電腦編配方式,以確保公平。申請者需要符合特定的資格要求,例如先人必須為香港居民並已火化,且其骨灰尚未永久安放在其他地方。 龕位分為標準位和大型位,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申請者需留意申請期,並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和偏好選擇合適的選項。這批龕位的具體數量、分佈及申請辦法等細節,政府部門會提供清晰的指引,協助市民了解和辦理。對於許多期盼已久的家庭而言,5月19日不僅是一個日期,更是承載著一份安置先人骨灰的希望。

劃時代的變革:20年期限的深遠影響

然而,這次推出的公共龕位,最受關注且帶來深遠影響的,莫過於其「20年使用期限」的規定。 這與以往公共龕位可永久安放的模式截然不同,標誌著骨灰安放政策的一次重大轉變。根據新規定,獲編配的龕位使用期為20年,期滿後必須續期,每次續期亦為20年。 若期滿後不續期,政府會將骨灰起出,以撒灰方式處理。

這項政策變革的背後有多重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土地資源極其寶貴,尤其是在香港。永久性的安放模式意味著龕位一經使用便被長期佔用,隨著時間推移,可用的空間將越來越少。設定期限並引入續期機制,旨在提高龕位的流轉率,讓有限的空間得以更有效地服務不同的家庭,紓緩長遠的供應壓力。同時,這也可能反映了政府希望引導市民改變傳統觀念,思考更環保和可持續的處理骨灰方式,例如海上撒灰或紀念花園撒灰。

對市民而言,20年期限帶來了新的規劃和考慮。首先,這意味著骨灰安放不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家庭需要在20年後再次面對續期問題,這涉及到未來的費用支出(儘管目前續期費用設定為首次安放費用的非常小部分,但未來政策仍需關注),以及潛在的行政手續。其次,這也可能觸動情感層面。一些人可能認為有期限的安放,與傳統上追求「長遠安穩」的觀念不符。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促使家庭成員之間就先人的身後事進行更開放和務實的討論,思考如何在新的政策框架下最好地紀念和緬懷先人。

考量與期盼:政策如何落地生根?

20年使用期政策能否順利推行並達致預期效果,有賴於多方面的配合和清晰的規劃。政府需要在政策細節上提供清晰的指引,特別是關於20年後的續期流程、費用調整機制,以及在家庭成員可能出現變動或失聯情況下的處理辦法。如何確保在20年後能有效通知相關家屬進行續期,避免出現大量骨灰因無人續期而被起出的情況,是需要提前規劃的挑戰。

市民方面,則需要時間去適應這個新的模式,並將其納入家族長遠的規劃之中。這可能需要改變一些傳統觀念,接受骨灰安放空間的使用權是可以設定期限的。同時,市民也期盼政府在增加公共龕位供應的同時,也能積極推廣更多元化的骨灰處理方式,提供更多環保和可持續的選擇,讓市民有更多元的選擇來紀念摯愛。

緬懷不止於空間

逾1.6萬個新龕位的推出,配合20年使用期的政策,是香港處理骨灰安放問題邁出的重要一步。這既是政府努力回應市民需求的體現,也是一項引導社會思考並適應新模式的嘗試。它在一定程度上紓緩了當前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關於如何更有效、更公平地利用有限土地資源來滿足市民需求的討論。

思念是無遠弗屆的,緬懷不止於一處安放空間。無論先人的骨灰安放在何處,甚至選擇環保撒灰,他們在親人心中的位置是永恆不變的。這次新政策的實施,或許能促使我們更深刻地思考,紀念摯愛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而空間的限制,不應成為愛的羈絆。如何在有限的實體空間中,為無限的思念尋找恰當的安放之處,並確保這份安放是可持續和公平的,是社會需要持續面對和探索的課題。這批新龕位的推出及其附帶的新政策,為這個探索提供了新的起點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