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輪候時間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底,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在5.3年。 對於焦急等待上樓的家庭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在狹小空間裡期盼更佳生活環境的故事。 然而,在這組數字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卻出現了微小的進步,按季縮短了0.1年至3.3年。 這微小的0.1年,對於長者而言,可能意味著更早脫離不適切居所,獲得安穩的晚年。
房屋署指出,長者一人申請輪候時間縮短,部分原因是過去一年有超過四成的長者一人申請者獲編配到輪候時間相對較短的新界區單位。 同時,整體公屋輪候時間維持不變,主要原因在於過去12個月有近六成獲編配單位是一部分翻新單位,而其中八成位於市區或擴展市區,這些地區的輪候時間普遍較長。
數字的冰與火:一般申請與長者一人申請的差異
公屋申請分為「一般申請」和「非長者一人申請」兩大類。 一般申請包括家庭申請者以及長者家庭申請,而非長者一人申請則以「配額及計分制」進行輪候。 長者申請又分為「高齡單身人士」和「共享頤年」優先配屋計劃,申請人士必須年滿58歲,配屋時年滿60歲。
最新的數據反映了不同申請類別所面臨的現實。一般家庭申請者依然需要承受較長的等待,而長者一人申請者似乎稍微看到了曙光。 這種差異,部分源於政策的傾斜,為了讓年邁的申請者能盡早改善居住環境,政府設有優先配屋計劃。 然而,即使是長者一人申請,3.3年的輪候時間依然不短。
供應與需求的角力:數字背後的挑戰
公屋輪候時間的長短,直接反映了公營房屋供應與需求的平衡狀態。 雖然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目標在未來十年滿足30.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供應,並預計未來五年(2025-26至2029-30年度)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9萬個,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增加約八成,但龐大的需求仍然存在。
截至2025年3月底,一般公屋申請約有116,400宗,非長者一人申請則有86,300宗。 雖然申請宗數相較於2020年和2015年的高峰期有所下降,但總數依然龐大。 這意味著即使有新的公屋項目落成,以及打擊濫用公屋和資助出售房屋增加單位流轉,消化現有的申請仍然需要時間。
政策的影響:簡約公屋與其他措施
為了縮短公屋輪候時間,政府推出了多項措施。 簡約公屋作為一個重要的新策略,旨在提供過渡性住屋,為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市民提供一個相對即時的改善方案。 早前,元朗攸壆路和牛頭角彩興路的簡約公屋項目已開始陸續入伙,而第二期項目也正接受申請。 這些項目的落成,有望為部分輪候者提供 temporary 的居所,緩解他們燃眉之急。
此外,房屋署透過打擊濫用公屋,收回被不當佔用的單位,並鼓勵公屋租戶購買資助出售單位,以增加公屋單位的流轉。 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為公屋供應鏈注入活力,幫助縮短輪候時間。
政府的目標是將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縮短至4.5年。 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需要持續增加供應、加快興建速度,並有效管理現有資源。 財政預算案也提及,未來一年將暫停出售商業用地,並考慮改劃為住宅用途,這顯示政府正積極尋找更多土地資源用於房屋發展。
輪候者的心聲:數字之外的考驗
公屋輪候時間不僅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牽動著無數家庭的生活與未來。 長時間的等待,對申請者的心理和生活都帶來巨大壓力。 特別是對於在惡劣居住環境中掙扎的家庭,每一天的等待都是煎熬。 即使是縮短了0.1年,對於身處困境的長者而言,雖然是個好消息,但漫長的3.3年依然是個嚴峻的考驗。
輪候期間的居住成本,尤其是對居住在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申請者來說,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雖然輪候時間縮短有助於節省部分租金開支,但這段過渡期的艱辛不容忽視。
展望未來:挑戰與希望並存
公屋輪候時間的波動,反映了房屋問題的複雜性。 解決房屋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增加土地供應、加快建屋速度、提升單位流轉效率,以及持續檢討和完善房屋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雖然前方道路依然漫長,但長者一人申請輪候時間的微幅下降,以及政府持續推動各項增建房屋的措施,都為輪候中的市民帶來一絲希望。 未來能否持續縮短輪候時間,達至政府設定的目標,將取決於各項政策的有效落實,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配合。 願每一位輪候者都能早日獲得安居之所,實現安居樂業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