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須創新 林健鋒籲破舊思維」

在全球經濟瞬息萬變的今日,各地政府無不絞盡腦汁,希望能吸引優質企業落戶,藉此為經濟注入活水,創造就業機會。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招商引資更是其維持競爭力、鞏固國際地位的關鍵一環。近期有消息指出,今年首四個月,香港政府已成功協助223間企業來港,這無疑是特區政府積極「搶企業」政策下的一個初步成果展現。然而,伴隨這數字而來的,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的一句提醒:「招商勿一本通書讀到老」,這句看似簡單的俗語,背後實蘊含著對香港招商策略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期許。

初步成果的喜與思

今年首四個月協助223間企業來港,這組數字本身具有多重意義。首先,它顯示了在經歷過去幾年的挑戰後,香港依然具備一定的吸引力,或者說,政府在招商引資方面確實投入了資源並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這223間企業的到來,無論規模大小、行業屬性如何,至少代表了對香港營商環境的信心投票,或看到了在這裡發展的潛力。這對提振本地信心、對外展示香港的韌性,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然而,在為此數字感到欣慰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這223間企業具體是哪些類型?它們主要來自哪些地區?是新創企業、中小型企業,還是大型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它們預計會帶來多少投資?創造多少高質素的職位?這些細節數據,對於全面評估招商成效至關重要。畢竟,招商的質素有時比數量更為重要。我們希望吸引的是能為香港帶來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並能與本地產業產生協同效應的企業,而不僅僅是為了數字上的增加。這個初步數字是個好的開始,但距離構築一個充滿活力、多元創新的經濟未來,香港顯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一本通書讀到老」的警示

林健鋒議員「招商勿一本通書讀到老」的呼籲,恰恰為上述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視角。這句俗語意指做事不能墨守成規,要懂得變通。用在招商引資上,是提醒政府在策略、手法上不應抱持僵化的思維,面對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格局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必須展現出靈活性和創新性。

當前全球的招商環境已非昔日可比。各個城市、國家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度身訂造的支援服務,以吸引企業落戶。新加坡、杜拜、甚至區域內的其他城市,都是香港的強力競爭者。它們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條件,例如土地成本、稅務優惠、人才政策,甚至更簡化的行政流程。如果香港依然沿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提供千篇一律的支援,而不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需求的企業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服務,那麼很可能會錯失良機,或者吸引到的企業並非香港最需要的類型。

「一本通書讀到老」的弊病,可能體現在對潛在投資者的需求理解不夠透徹、政策彈性不足、審批流程繁瑣、未能及時應對市場變化等方面。例如,對於快速發展的科技企業,它們可能更看重研發支援、數據流通便利性、人才引進政策;對於高端製造業,可能需要特定的土地和供應鏈配套;對於家族辦公室,則可能關注資產管理、稅務規劃和人才簽證的便捷性。如果政府只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招商方案,顯然無法滿足這些多元化的需求。

靈活變通的招商之道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招商勿一本通書讀到老」,真正展現出靈活性呢?這需要在多個層面進行深化和改革。

首先,是政策的彈性與創新。這不僅僅是提供稅務優惠或一次性資助,更應考慮如何為特定行業或特定類型的企業量身訂造支援方案。例如,針對具備關鍵技術的初創企業,是否可以提供更優惠的股權激勵政策或研發撥款?對於設立區域總部的跨國公司,能否在員工簽證、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政策的設計需要更具前瞻性,並能快速響應行業的新趨勢和企業的新需求。

其次,是服務的個性化與高效化。招商引資不僅是政策的競爭,更是服務的競爭。潛在投資者在考慮落戶地時,會評估整個過程的順暢度。香港應思考如何建立更為高效、協調的招商服務機制。是否可以為重要的潛在投資者設立「一站式」綠色通道,由專人跟進處理所有的查詢和申請,協調不同政府部門,大大縮短審批時間?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往往能給企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其最終決定的重要因素。

再者,是目標市場和行業的多元化。雖然香港在金融、貿易等傳統優勢領域持續發力是理所當然,但也應積極開拓新的招商領域,例如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同時,不應僅僅聚焦於歐美或傳統市場,更應放眼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等潛力巨大的市場,吸引不同來源、不同背景的企業,豐富香港的產業結構。這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市場和行業的特點,精準定位,主動出擊。

此外,人才政策的靈活性也是招商引資不可或缺的一環。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如果香港無法吸引和留住全球頂尖人才,再優惠的政策也難以發揮作用。這需要在人才簽證、永居權、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具競爭力和便利性的安排。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培育本地人才,與引進海外人才並重,形成良性循環。

最後,信息的透明度與及時溝通至關重要。政府在招商過程中應與潛在投資者保持開放、誠懇的溝通,及時解答他們的疑問,了解他們的顧慮,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讓企業感受到被重視和被理解,這有助於建立互信,促成合作。

走在變革的道路上

今年首四個月協助223間企業來港的成果,是香港在招商引資新篇章中的一個起點。這證明了香港的吸引力並未消失,政府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回報。然而,這不是可以鬆懈的理由,反而是需要更加警醒、更加積極求變的信號。林健鋒議員「一本通書讀到老」的提醒,是希望香港的招商策略能夠與時俱進,不被過去的經驗所束縛,敢於突破和創新。

在全球經濟競逐白熱化的今天,沒有永遠有效的公式,只有不斷適應變化的智慧。香港需要認真審視這223個成功案例的背後邏輯,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發現不足,看到可以改進的空間。未來的招商引資,需要政府、業界、學術界等多方協作,共同為香港打造一個更具吸引力、更富彈性、更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營商環境。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全球舞台上繼續閃耀,吸引更多真正能為這座城市帶來繁榮和活力的企業。這是一條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道路,香港必須堅定地走下去,並且要走得更快、更穩、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