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院手術室事故 醫師控院方隱瞞 促重查

醫者仁心,懸壺濟世,醫院本應是救死扶傷之地,手術室更是醫療最前線,分秒必爭,不容有失。然而,近日法國醫院(聖德肋撒醫院)手術室卻傳出冷氣故障導致環境受潮的事故,引發了主刀醫生對院方回覆不盡不實的質疑,並促請衞生署重新調查。這宗事件不僅牽涉到一間醫院的內部管理和應變機制,更觸動了公眾對於醫療安全與透明度的敏感神經,值得我們深入剖析與反思。

凝結水滴與信任危機:手術室裡的異常景觀

想像一下,在一個需要絕對無菌的環境中,本應維持恆溫恆濕的手術室,天花板卻「好似落雨咁」,冷凝水滴個不停,甚至滴到手術儀器和病患身上。這不是電影裡的驚悚畫面,而是外科專科醫生廖子良在去年七月底法國醫院手術室親身經歷的場景。他憶述,當時手術室的天花板佈滿了「倒汗水」,手術期間不停滴下,環境的惡劣程度影響了手術質素。

廖醫生表示,行醫三十年,從未見過類似情況,認為這是不尋常的事件,理應被視為醫療事故並納入通報機制。 手術室的環境濕度與溫度控制對於維持無菌狀態至關重要,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細菌,對病患構成潛在的感染風險,尤其對於需要植入體內物(如人工關節手術中的金屬螺絲)的手術而言,一旦細菌依附,後果不堪設想。 此外,一些化療程序需要在手術室通風系統的協助下排出有害藥水,若系統失靈導致藥水積聚,更會對在場的醫護人員及病患造成危害。

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廖醫生多次向院方管理層反映,卻未得到適切的回應,甚至有管理層認為他「多事」。 更令人不解的是,事發後約一個月,廖醫生主動向衞生署通報事件,但署方至今未有向他了解詳情,擔心署方僅憑院方提供的資料就得出「無違反通報機制」的結論。

院方回應的「變臉」與主刀的質疑

事件被揭發後,聖德肋撒醫院的回應猶如一場「變臉秀」,由最初稱無滴水,到承認有霧氣,最終才承認有滴水。 廖醫生批評院方連日的回覆「時時唔同」,不盡不實,讓他感到「抱歉」。 他認為,作為香港大型私家醫療機構,院方的不實回覆令人失望。

廖醫生更質疑,院方曾聲稱已提交報告予衞生署,為何直至近期才確認手術室有滴水的情況。 他認為,院方理應在事發後立即向當日有做手術的醫生了解情況並查證。 院方遲來的承認,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其透明度和誠信的疑慮。

衞生署的角色與通報機制的漏洞

衞生署在此事件中的角色同樣受到關注。署方早前表示未收到病人投訴,並稱空調系統故障毋須呈報。 然而,廖醫生認為,即使沒有病人投訴,如此不尋常且具有醫療風險的事件,理應納入醫療事故通報機制。 他質疑衞生署僅憑院方提供的資料就下結論,而未向在場醫護人員了解事件,這可能導致調查結果未能反映事實的全部。

這也暴露了現行醫療事故通報機制的潛在漏洞。廖醫生建議,通報機制不應「死死板板」地只看是否符合特定類別,當發生不尋常或具有醫療風險的事件時,無論是否符合既定標準,都應要求院方提交詳細報告,並且衞生署應同時向在場人士了解情況,以確保調查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畢竟,醫療風險不容輕視,即使當時手術看似「順利完成」,潛在的感染風險也可能在日後浮現。

醫療安全與公眾信任的重建之路

法國醫院手術室事故及其後續發展,敲響了醫療安全的警鐘。事件不僅提醒醫療機構應時刻確保設施及環境符合標準,更突顯了資訊透明和誠實溝通的重要性。對於院方而言,及時、真實地向受影響的病患及家屬致歉,並詳細交代事件原因、已採取的改善措施以及如何跟進病患的術後情況,是重建信任的關鍵一步。

對於衞生署而言,是次事件亦是一個契機,重新審視及完善現行的醫療事故通報機制。擴大通報範圍,加入對不尋常或具潛在風險事件的主動調查,並確保調查過程充分聽取在場醫護人員的證詞,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病患安全,維護公眾對醫療體系的信任。

在追求卓越醫療服務的同時,醫療機構與監管部門都應將病患安全置於首位。每一次的醫療事故,無論大小,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從中吸取教訓,檢討不足,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才能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讓病患在接受治療時,能夠安心,而不是提心吊膽。這也是所有醫護人員與醫療機構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