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近年積極擁抱創新科技與環保理念,展現了傳統藝術團體在當代社會中的多元發展與前瞻視野。他們不僅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重現經典歌聲,更致力於自家研發環保胡琴,並放眼未來的大規模生產。這不僅是對傳統中樂的傳承,更是將其推向新的境界,與時代脈動緊密結合。
當AI遇上不朽金嗓:陳百強的聲音在新時代迴響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而歌聲更是其中最直接、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已故香港歌手陳百強的歌聲,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回憶,他的歌曲至今仍廣受歡迎。香港中樂團將於六月初舉行的《今宵多珍重》音樂會中,運用先進的AI技術,從陳百強過往的錄音中提取其歌聲,再配以中樂重新編曲演繹,並加入口琴演奏,為經典旋律注入全新生命。
這項創舉不僅是對陳百強的致敬,也是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AI技術的應用,讓那些無法再聽到的聲音得以「重現」於舞台,與現場的中樂演奏家們共同完成一次特殊的合奏。這不僅考驗著AI技術的精準度與擬真性,更挑戰著中樂編曲家如何在保留原曲韻味的同時,融入中樂的特色與層次。可以想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搭配著經過AI「復刻」的溫暖歌聲,再加上中樂獨有的音色與氛圍,將為觀眾帶來一場既懷舊又創新的聽覺盛宴。這也讓人們開始思考,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AI在藝術領域的應用邊界究竟在哪裡?它能否真正觸及情感的深度,成為人類藝術創作的有力助手?
環保胡琴的誕生與量產夢:永續發展的樂章
傳統胡琴的共鳴箱大多使用蟒蛇皮製作,然而這不僅涉及到動物保護議題,蛇皮的品質也會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導致樂器音色不穩定。 香港中樂團意識到這個問題,早於2005年便開始研發「環保胡琴」,積極尋找可替代的環保物料。 他們最終選用了可再生的PET聚酯纖維膜取代蟒蛇皮,並運用科學計算重新設計共鳴箱,大幅提升樂器的物理功能。
這項研發歷經多年,目前已發展至第三代,其中一款鼎式高胡更於去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權,印證了其技術的突破性與實用性。 環保胡琴不僅解決了傳統胡琴在環保和音色穩定性上的問題,更統一了樂團內多把胡琴的音色,使整體音響效果更加和諧。 樂團的胡琴演奏家表示,環保胡琴的「成個世界通行」特性,解決了傳統胡琴在部分國家可能面臨的入境限制問題。
香港中樂團已經將環保胡琴售予多個國內外機構,包括台灣國樂團、香港音樂事務統籌處、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以及新加坡、比利時等地,這顯示了環保胡琴在業界獲得的認可。 樂團行政總監表示,樂團期望日後能夠大量生產及出售環保胡琴,讓這項具有環保意義和技術優勢的樂器能夠普及,惠及更廣大的中樂愛好者和業界人士。 這不僅是商業層面的考量,更是希望透過樂器本身的改革,推動中樂藝術的永續發展,讓更多人能夠以更環保的方式接觸和學習中樂。
科技與傳承的交融:中樂的未來進行式
香港中樂團將AI技術應用於經典歌曲的重現,以及自主研發環保胡琴並放眼量產,這兩個看似不同的舉措,實際上都體現了樂團在當代社會中積極求變、融合創新與傳承的努力。 運用AI技術可以吸引年輕觀眾的目光,打破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之間的壁壘,為中樂注入新的活力。同時,環保胡琴的研發與推廣,則是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讓傳統樂器也能與永續發展的全球趨勢同行。
將AI重現的歌聲與環保胡琴的演奏結合,更可能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音樂體驗。想像一下,在未來的音樂會中,AI「復活」的歷史聲音與由環保物料製成的樂器共同奏響,這不僅是一場音樂的表演,更是一場關於時間、環境與科技的深刻對話。
當然,AI在藝術領域的應用仍需謹慎探索,如何平衡技術的運用與藝術的本真,是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而環保胡琴的量產之路也充滿挑戰,包括生產成本、技術細節的完善以及市場推廣等方面都需要克服。 然而,香港中樂團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他們的嘗試為傳統藝術團體如何在新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當傳統的弦樂遇上創新的人工智能,當經典的旋律與環保的理念碰撞出火花,香港中樂團的故事告訴我們,傳承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創新也不是對傳統的否定。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讓中樂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的時代裡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持續感動人心,並為世界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