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棄一帶一路 改投美英建鐵路

中斷的連結: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後的戰略轉向

一、潮水的方向:從「東風」到「西風」的轉變

想像一下,一條承載著無數貨物與夢想的巨輪,正準備駛向遠方,而引領這艘巨輪的風向,突然間發生了變化。這就好比巴拿馬,這個連接兩大洋的關鍵樞紐,在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關係上,經歷了一次顯著的戰略轉向。過去,中國的「一帶一路」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吸引著許多國家加入其基礎建設的宏大藍圖中,巴拿馬也曾是其中一員。然而,近期巴拿馬的決策顯示,這股「東風」似乎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甚至正在被來自西方,特別是英國和美國的「西風」所取代。

二、鐵路新願景:排除中國,擁抱英美技術與資金

巴拿馬政府最近宣布了一項意義重大的鐵路建設計劃,這條全長475公里的鐵路將連接首都巴拿馬市與哥斯大黎加邊境。 然而,引人注目的是,這項規模堪稱巴拿馬現代史上最大的基礎建設工程,明確排除了中國的參與。 取而代之的是,巴拿馬決定引進英國與美國的資金和技術。

這條被命名為「巴拿馬-大衛」(Panama-David)的鐵路計畫,預計耗資約50億美元,完工後可大幅縮短首都與邊境城市卡諾阿斯市之間的交通時間,僅需3小時。 這不僅將串聯巴拿馬國內重要的經濟走廊,活化內陸的農業與工業活動,更將提升港口運輸與邊境貿易的整體效能。 此外,這項鐵路計畫還肩負著成為中美洲跨國鐵路網絡起點的潛力,哥斯大黎加政府也對此表達高度興趣,並將與巴拿馬合作研究兩國鐵路銜接的可能性。

三、戰略考量:為何選擇「告別」與「牽手」?

巴拿馬做出這項戰略性決定的背後,有著多重因素的考量。首先,退出「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在今年2月正式宣布退出「一帶一路」倡議。 這一決定,直接斷絕了與中國在重大基礎建設上的合作可能。 儘管中國政府及駐巴拿馬大使館曾多次公開呼籲,希望能夠公平參與競爭,但巴拿馬政府最終還是選擇了劃清界線。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為全球重要的貿易通道,一直是各方勢力關注的焦點。 美國對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特別是運河相關的基礎建設,一直抱持戒心。例如,巴拿馬運河近一半的港口由香港的長江和記實業運營,儘管並非中國國有企業,但華盛頓擔憂北京可能對其施加影響。 美國政府曾對中國承建的巴拿馬運河第四座大橋表達強烈反對,認為這可能對運河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在此背景下,巴拿馬選擇與美國和英國在關鍵基礎設施項目上合作,可視為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尋求平衡的一種策略。

經濟層面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部分分析認為與該倡議的成效不彰和吸引力下降有關。 一些「一帶一路」項目面臨債務可持續性的問題。 相較之下,引入英國官方出口信貸機構(UKEF)提供85%的融資,以及美國工程顧問公司AECOM提供技術支援,顯示巴拿馬更傾向於與西方國家建立更透明、更符合其國家利益的合作模式。 這也反映了巴拿馬將基礎建設視為國家戰略自主的延伸,不願過度依賴單一大國的資源與主導。

此外,巴拿馬總統穆利諾上任後,對北京的立場趨於保守,並在2024年底擱置了中國參與鐵路計劃的提案,希望改採公開的國際招標,讓更多國家參與,甚至將前期評估案交由美國公司處理。 這些舉措都預示著巴拿馬對華政策的調整。

四、影響與展望:中美洲地區的新動向

巴拿馬退出「一帶一路」並在新鐵路計劃中排除中國,轉而引入英美資金與技術,無疑對中美洲地區產生示範效應。長期以來,中國在中美洲透過經濟援助和基礎建設投資擴大影響力,而美國則視該地區為其傳統勢力範圍。巴拿馬的這一轉向,可能促使其他中美洲國家重新評估與中國「一帶一路」的合作關係,並考慮更多元化的合作夥伴。

這也反映了全球基礎建設競爭日益激烈的現狀。美國主導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計畫、歐洲的「全球門戶」項目等,都在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競爭全球基礎建設的領導權。 巴拿馬的選擇,可視為這場競爭在中美洲地區的一個縮影。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會完全消失。中國企業在巴拿馬仍有一些成功案例,例如已落成的郵輪碼頭,以及在科隆和巴拿馬太平洋經濟特區的重要業務。 未來,中國可能會調整策略,轉而從外交、企業層面發揮影響力。 然而,在大型、具戰略意義的基礎建設項目上,巴拿馬的優先選項顯然已轉向西方。

五、時代的選擇:自主發展與多元合作

巴拿馬的這一系列舉動,不僅是一個基礎建設項目的決策,更是其在當前國際格局下,為維護國家利益和實現自主發展所做出的戰略選擇。通過引入多元化的資金和技術來源,巴拿馬試圖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和戰略靈活性。這或許也為其他面臨類似選擇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參考範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何在複雜的大國競爭中找到最有利於自身的平衡點,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的發展。這個連接兩大洋的國度,正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