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簽行政令降藥價 專家質疑執行難

美國藥價高牆下的改革嘗試:一道難題,多重挑戰

美國的藥品價格之高,在全球名列前茅,早已不是新聞。這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複雜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多年來,無論是普羅大眾還是政策制定者,都深切感受到這座「藥價高牆」帶來的壓力。它侵蝕著家庭預算,加重了醫保負擔,甚至讓一些病患無力負擔救命藥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劍指高昂藥價,希望藉由總統的權力,為這場曠日持久的藥價爭議撕開一道改革的口子。

這些行政命令的推出,無疑是在政治上對選民的一種回應,也試圖兌現競選時降低藥價的承諾。然而,市場的現實、強大的利益團體以及複雜的法律與執行細節,使得這項改革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確定性。許多專家和觀察家在行政命令簽署後,立刻潑了冷水,認為這些措施雷聲大雨點小,恐怕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藥價體系,甚至可能面臨執行上的重重阻礙。

改革的藍圖:行政命令描繪的降價路徑

特朗普政府為降低藥價,提出了一些具體且看似直接的策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謂的「最惠國待遇」原則(Most Favored Nation rule)。這個概念的核心思想是,讓美國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支付的藥價,參考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藥價最低的水平來制定。換句話說,就是希望美國民眾能享受到與其他富裕國家相近甚至更低的藥品價格。

此外,行政命令還觸及了藥品進口的問題。長期以來,由於安全監管、藥廠壟斷等因素,從其他國家合法進口藥品到美國一直受到嚴格限制。行政命令試圖放寬部分限制,允許從加拿大等藥價相對較低的國家進口特定藥品,以增加市場競爭,進而拉低價格。這一點尤其針對胰島素等價格飆升的常用藥物。

另一個重點是關於藥品回扣(rebates)的處理。在美國現行的體系中,製藥公司 often 提供 substantial 回扣給藥品福利管理者(PBMs)或保險公司,以確保其藥品被納入處方集。批評者認為,這些回扣並未真正惠及患者,反而可能推高藥品的標示價格(list price)。行政命令試圖改革這一模式,希望將部分回扣直接返還給患者,減輕他們的自付費用負擔。

這些措施從表面上看,似乎為降低藥價提供了一條清晰的「藥方」。它們針對了美國藥價過高的幾個關鍵原因:缺乏與他國議價的能力、進口限制導致競爭不足,以及回扣機制的不透明。然而,這只是改革藍圖,將藍圖變成現實,卻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專家的保留意見:為何改革道阻且長?

當特朗普政府的行政命令墨跡未乾之際,許多醫藥政策專家和法律學者就表達了他們的擔憂。他們認為,儘管改革方向正確,但實際執行起來將面臨巨大挑戰。這些挑戰不僅來自於外部,也源於行政命令本身的局限性。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挑戰,來自於強大的製藥產業。製藥公司在美國擁有龐大的遊說力量和法律資源。降低藥價的舉措無疑會直接衝擊其利潤,因此他們預計會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來反對,包括提起法律訴訟。例如,「最惠國待遇」原則可能被質疑其合法性,認為超越了政府在現有法律框架下的權力,或構成對藥廠的「價格管制」。一旦改革陷入漫長的法律訴訟,其效果將被無限期地拖延,甚至可能被徹底推翻。

其次,執行細節是另一個難點。「最惠國待遇」如何具體實施?如何確定參考國家的藥價?如何處理藥品規格、劑量等差異?這些都需要複雜的數據收集、分析和談判過程。不同國家的醫療體系和藥品定價機制千差萬別,簡單套用一個公式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一些國家的低藥價是透過政府與藥廠進行大規模談判獲得的,這種談判能力並非簡單複製就能實現。

關於藥品進口,雖然看似直接,但也面臨安全監管的挑戰。如何確保進口藥品的質量、療效和安全性符合美國標準?如何建立有效的追溯體系,防止假冒偽劣藥品流入?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監管資源和技術,並與出口國建立協作機制,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像中複雜。

回扣機制的改革也並非易事。回扣的存在是美國複雜醫藥供應鏈中的一部分,涉及製藥商、批發商、PBMs、保險公司和藥店等多個環節。簡單地要求將回扣返還患者,可能會打亂現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導致其他環節的價格上漲,最終未能實現降低患者自付費用的目標。此外,如何界定和追蹤回扣,確保其真正流向患者,也存在技術和監管難度。

專家們的保留意見,並非對改革方向的否定,而是對改革路徑和執行可行性的理性評估。他們深知,藥品定價是高度市場化、複雜化且政治敏感的領域,單憑幾項行政命令,很難在短期內產生實質性改變。

行業的反彈:捍衛利潤的攻防戰

面對政府的降價壓力,製藥產業毫不意外地展現出強硬姿態。他們普遍認為,行政命令中的措施是對自由市場原則的干預,可能會扼殺創新。藥廠聲稱,高昂的藥價是支持其在新藥研發上投入巨資的必要條件。藥物研發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過程,只有成功的藥物帶來的高利潤,才能彌補大量失敗項目的成本。如果藥價被大幅壓低,藥廠將缺乏動力進行創新,最終受損的將是患者,因為未來可能出現的突破性療法將無法問世。

此外,製藥行業也質疑「最惠國待遇」原則的公平性。他們認為,美國市場在藥品定價上扮演了獨特的角色,為全球的藥物創新提供了資金支持。如果美國藥價與其他國家持平,將削弱藥廠在美國市場的議價能力和盈利空間,進而影響其全球業務。

製藥行業的這種論調,雖然 often 被批評為藉口,但確實點出了藥品定價與創新之間的複雜關係。任何旨在降低藥價的政策,都需要審慎評估其對未來藥物研發可能產生的影響,避免「殺雞取卵」。這也是藥價改革成為全球性難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的結局:雷聲大雨點小的現實?

從行政命令簽署至今的時間來看,其對美國藥價產生的實際影響似乎非常有限。 legal 挑戰如期而至,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紛紛提起訴訟,阻礙了部分條款的實施。 「最惠國待遇」原則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且隨著政府換屆,其推行力度也大打折扣。 藥品進口雖然有了一些試點項目,但距離形成規模效應、顯著拉低整體藥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扣機制的改革也仍在探索階段,複雜的利益糾葛難以迅速理清。

這與專家們最初的預測不謀而合。行政命令作為一種快速推動政策變革的工具,固然具有其便利性,但在面對像藥品定價這樣涉及複雜產業鏈、龐大經濟利益和深厚法律基礎的領域時,其效力顯得捉襟見肘。真正的藥價改革,可能需要國會立法、多部門協調以及漫長的利益博弈過程,而非僅僅依靠總統的一紙命令。

結語:藥價難題,任重道遠

特朗普政府簽署行政命令試圖降低美國藥價,是針對一個長期存在的民生痛點所做出的積極姿態。這些行政命令提出的一些改革方向,如借鑒他國經驗、促進藥品進口、改革回扣機制等, touch upon 了導致美國藥價高昂的關鍵因素。 然而,改革的複雜性、製藥產業的強大阻力以及執行細節的挑戰,使得這些措施在實際操作中面臨「恐難執行」的困境。

這段改革嘗試的經歷再次說明,降低美國藥價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它不僅需要明確的政策目標,更需要周密的執行方案、堅定的政治意志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的智慧。在未來,無論是哪個政府,想要真正解決藥價高昂的問題,都需要跳脫行政命令的局限,尋求更為全面、深入且具有持續性的改革路徑,才能最終為美國民眾拆除這座沉重的「藥價高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