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對陸曝險創新低 美中關稅暫緩效應保守觀望

美中貿易關係近期出現重要轉折,雙方宣布暫緩互相加徵部分關稅90天,對金融業對中國大陸曝險風險產生顯著影響。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兩國在經濟與政治角力中的微妙調整,也使得金融機構重新評估其在陸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策略。本文將從金融業的曝險狀況、關稅暫緩的具體內容及其對市場信心的影響三方面深入探討。

金融業對中國大陸曝險創新低

近年來,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及地緣政治風險增加,香港及全球金融機構普遍採取更為保守的策略,逐步降低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直接曝險。根據最新數據顯示,金融業對陸曝險已降至歷史新低水平,此趨勢反映出投資者和銀行審慎看待未來中美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科技出口限制、反傾銷調查以及黑名單企業增多等因素影響下,多數機構選擇減少高風險敞口,以避免潛在損失[1]。

此外,中國政府自4月2日起實施的一系列非關稅壁壘措施,包括將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以及針對美國化學公司杜邦展開反傾銷調查,也加劇了外資企業的不安情緒。然而,美中最新協議承諾取消4月2日後實施的部分反制措施,有助於穩定局勢,但尚未完全解除所有限制[1]。

美中關稅暫緩:細節與意涵

2025年5月11日,美國與中國在瑞士日內瓦結束談判後宣布達成協議,雙方同意暫停互相加徵部分關稅90天。根據聲明,美國將停止執行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定針對中國商品(含香港、澳門)的24%從價附加關稅,但仍保留其他部分較低比例的課徵[2][3]。

此舉被視為雙方試圖透過外交手段降低貿易戰火花的重要信號,有助於恢復一定程度上的商務往來和供應鏈穩定性。同時,中國也承諾取消相關非關稅壁壘措施,如撤回某些黑名單企業限制和擱置特定反傾銷調查,但並未涵蓋全部先前列入管控範圍內的公司[1]。

儘管如此,此次協議屬於短期「休戰」,且多項細節尚需進一步磋商確認,因此市場普遍保持謹慎態度,不敢過度樂觀期待全面解決長期結構性問題。

對市場信心與金融策略之影響

此次美中達成階段性共識,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因持續升級貿易摩擦而引發的不確定感,使得投資人情緒有所回暖。然而,由於協議內容偏向技術層面且期限有限,多數金融機構仍維持謹慎立場,不急於大幅增加涉陸投資或放寬風控標準[1][2]。

保守看待此次暫緩措施,是基於以下幾點考量:

政策延續性的疑慮:雖然目前有90天免除高額附加關税,但若談判破裂或局勢再度惡化,相關課徵可能迅速恢復。
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部份重要限制尚未解除,例如早前列入黑名单企业与技术出口禁令依旧有效。
全球經濟環境複雜:除了貿易因素外,新興市場波動、地缘政治紧张等均对风险偏好构成压力,使得资金配置趋于谨慎分散。

因此,在此背景下,多家銀行及基金管理公司選擇繼續縮減直接暴露于中国大陆市场资产,同时加强对相关供应链与产业链风险监控,以防范潜在冲击。此外,一些机构也开始探索通过第三方市场或跨境合作方式间接参与中国经济增长机会,从而平衡收益与风险之间关系。

總體而言,美中短期內透過談判取得階段成果,有助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回暖並減輕衝突帶來之負面效應。但由於根本矛盾尚存,加上全球宏觀環境變幻莫測,金 融界仍須保持高度警覺並靈活調整策略,以因應可能出現的新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保守」成為當前最適合且務實的態度,也是維護長遠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

資料來源:

[1] www.worldjournal.com

[2] inews.hket.com

[3] news.pts.org.tw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