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落實中央四點希望

風起雲湧下的新航向:香港如何應對時代挑戰

夏寶龍主任近期在澳門向港澳工商界及企業家提出的四點希望,無疑為香港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指明了一條應對挑戰、謀求發展的新航向。行政長官李家超迅速回應,並表示將帶領特區政府及工商界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要求,這不僅展現了特區政府的政治決心,也為香港各界勾勒出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這四點希望,既是對過往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值得我們深入剖析其內涵與對香港的影響。

時代的考驗:為何需要「鬥爭精神」?

夏寶龍主任提出的第一點希望,是「發揚鬥爭精神,團結一致愛國護港、愛國護澳」。 在許多人眼中,「鬥爭」一詞似乎帶有負面色彩,容易聯想到衝突與對抗。然而,在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背景下,特別是面對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這種「鬥爭精神」更多地是一種堅守原則、不懼壓力的態度。 這並非鼓勵好勇鬥狠,而是強調在涉及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的核心問題上,必須立場堅定,敢於發聲,不向外部壓力低頭。

對於香港而言,這意味著在維護國家安全、堅守「一國兩制」底線的問題上,不能有絲毫含糊。 李家超行政長官在回應中也明確提到,政府和社會各界都要「心中有祖國,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堅守國家利益底線」。 這要求香港在面對外部勢力干擾和挑戰時,能夠團結一致,形成堅固的防線。 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需要工商界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支持。 發揚鬥爭精神,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香港的穩定和繁榮,為長遠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信心是黃金:如何在變局中「做大做強」?

第二點希望是「堅定發展信心,扎根港澳繼續做大做強」。 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地緣政治風險以及自身經濟結構的挑戰,香港的發展確實面臨不少困難。 然而,信心是克服一切困難的基石。 夏寶龍主任強調,港澳工商界和企業家要堅定對自身、對港澳、對國家發展的信心。 這份信心源於「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源於國家堅實的後盾,也源於港澳自身的韌性與活力。

「扎根港澳」意味著要深耕本地市場,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同時也要面向世界,不斷拓展國際商業網絡。 李家超行政長官的回應中提到,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 這包括加快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等。 這些舉措都是為了增強香港自身的「硬實力」,使其在變局中能夠繼續保持競爭力,實現「做大做強」。

優勢的再造:如何「突出重圍擴大開放」?

第三點希望是「發揮自身優勢,突出重圍擴大開放、擁抱世界」。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開放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命脈。 在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如何「突出重圍」,繼續「擴大開放」,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夏寶龍主任強調要大力拓展國際商業網絡,不僅要鞏固與傳統市場的經貿聯繫,還要積極開拓中東、東盟、中亞等新興市場。

李家超行政長官在回應中也呼應了這一點,表示香港將「繼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大力開拓包括中東、東盟、中亞等新市場」,並「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發揮獨特作用」。 這顯示了香港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探索新的增長點。 同時,「擁抱世界」也意味著要繼續吸引海外人才和投資,保持香港的國際化特色和競爭力。 這需要香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故事的力量:如何「唱響港澳、唱響中國」?

第四點希望是「面向海外講好港澳故事,旗幟鮮明唱響港澳、唱響中國」。 在信息戰日益激烈的今天,講好自己的故事尤為重要。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擁有獨特的優勢來講述「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 夏寶龍主任希望港澳各界能夠帶頭宣傳「一國兩制」和港澳優勢,多邀請外國朋友到港澳實地考察,展現港澳的活力與魅力。

李家超行政長官也強調要「積極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尤其講好『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故事」。 這需要政府、工商界、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過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成就,消除誤解,增強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 旗幟鮮明地「唱響港澳、唱響中國」,是為了更好地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為其長遠發展爭取更廣闊的空間。

結語:凝聚共識,迎難而上

夏寶龍主任的四點希望,為香港勾勒出在複雜變局中前行的路線圖。 李家超行政長官及其團隊的回應,顯示了落實這些要求的決心。 這四點希望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發揚鬥爭精神是為了維護穩定,堅定信心是為了發展,發揮優勢、擴大開放是為了尋找新的增長動力,而講好故事則是為了爭取國際認可和支持。 這些要求不僅是對政府的期許,更是對香港工商界乃至全社會的動員令。 在變革的時代,香港需要凝聚共識,正視挑戰,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保持國際視野,才能在風雨中破浪前行,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