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近年來可謂是波瀾起伏,特別是關稅這一工具,成了雙方博弈的焦點。 從最初的摩擦,到相互加徵高額關稅,再到近期出現的暫時性緩和,這一過程不僅深刻影響著兩國經濟,也牽動著全球的貿易神經。 究竟中美關稅加徵了多少?又降低了多少?這背後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
風起雲湧:關稅戰的緣起與升級
要理解當前的中美關稅變化,必須回顧這場貿易戰的起點。 這一切可以追溯到2018年,當時美國政府以保護國內產業和智慧財產權為由,對多項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中國隨後也採取了對等措施,對部分美國商品加徵關稅,貿易緊張局勢由此拉開序幕。 關稅稅率從最初的10%或25%,逐步升高,涉及的商品範圍也不斷擴大。 美國的關稅清單從最初的針對特定產業,如鋼鋁產品和太陽能板,擴展到涵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 中國也針對美國農產品、汽車等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 這場貿易戰的升級,使得雙方關稅水準不斷攀升,給企業和消費者帶來了不確定性和壓力。
峰迴路轉:近期關稅的變與不變
近期,中美之間的關稅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高層經貿會談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在未來90天內暫時大幅降低彼此的進口關稅。 根據聲明,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將從原來的145%降至30%,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將從125%降至10%。 這次的關稅調整幅度可謂「超預期」,被市場視為貿易戰降溫的積極信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的關稅調降並非全面性的取消,也存在一些例外情況。 例如,美國早前因芬太尼問題對中國課徵的20%關稅並未包含在此次的調降範圍內,仍然維持不變。 同時,部分在川普第一任期內實施的對華關稅以及針對小額包裹的關稅豁免問題,似乎也未在此次協議中提及或調整。 這意味著,儘管關稅水準大幅下降,但並未完全回到貿易戰之前的狀態,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仍待解決。
細說數字:加徵與降低的具體幅度
讓我們更具體地看看這次關稅變化的數字。 在聯合聲明發布前,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總體關稅稅率高達145%,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也累積到125%。 根據最新的協議,美國將把對中國商品的關稅降至30%,這意味著降低了115個百分點。 中國方面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降至10%,同樣是降低了115個百分點。
從具體的構成來看,美國此次取消了4月8日和4月9日兩道提高關稅的行政命令,同時暫停實施4月2日對等關稅中的24個百分點,為期90天,僅保留了10%的對等關稅以及因芬太尼問題加徵的20%關稅,總計30%。 中國方面也採取了相應的調整,取消了自4月2日以來對美國實施的大部分關稅反制措施,僅保留了10%的對等關稅,其中24%的反制關稅也暫停實施90天。
影響與展望:短暫喘息還是長期解方?
這次中美關稅的大幅調降,無疑為緊張的經貿關係帶來了一絲暖意。 市場對此反應積極,全球股市應聲上漲,人民幣匯率也出現升值。 對於受關稅影響的企業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喘息機會,可以暫時緩解成本壓力,部分出口商也表示將抓緊時間出貨。 有分析認為,將關稅降至30%和10%的水準,可能足以使中美貿易活動大致恢復正常。
然而,這份協議的有效期僅為90天,這也提醒我們,目前的關稅緩解只是暫時的,並非永久性的解決方案。 在這90天內,雙方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討論包括國企補貼、技術轉移等更為複雜和結構性的問題。 如果在期限內無法達成更全面的協議,關稅戰火仍有可能再次點燃。 因此,儘管短期內貿易緊張有所緩解,但中美經貿關係的長期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需要持續關注後續的談判進展。 這場圍繞著關稅的博弈,仍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上演,其最終結果將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