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故障滴手術床 聖德肋撒醫院急搶修

當手術室的溫度與濕度失控

一場預期之外的「濕」考驗

想像一下,在最需要精準與無菌的醫療環境——手術室裡,冷氣突然失靈,室內溫度飆升,緊接著牆壁、設備,甚至手術燈都開始滴下水珠。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香港聖德肋撒醫院去年年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當時,主座大樓正進行著多宗手術,突如其來的冷氣故障,讓原本嚴謹肅穆的手術室,瞬間面臨一場「濕」淋淋的考驗。

醫生視角:災難性的手術環境

親歷這場事故的外科專科醫生廖子良,事後形容當時的手術環境為「災難性」。在進行微創手術的過程中,冷氣故障持續了長達大半小時。當時天氣炎熱,室溫估計超過30℃,空氣幾乎停滯不流動。更令人憂心的是,手術室內出現大量冷凝水,手術燈的水滴直接落在手術床上,內視鏡鏡頭及連接組件也疑似受潮,導致連接不穩定,手術屏幕一度中斷約5分鐘,甚至需要使用風筒吹乾組件,畫面才能恢復,卻只能以黑白顯示直至手術接近完成。廖醫生強調,抽風系統和無菌環境對於手術至關重要,這次事件顯然對手術過程造成了嚴重影響。有醫院員工也證實,當時需要在手術床上鋪上無菌布,以保護病人免受滴水影響。

工程師解析:濕空氣流入的後果

對於手術室出現冷凝水,工程師的專業分析指向「濕空氣流入」是主要原因。當手術室的空調系統故障,失去溫度和濕度的控制能力,室外的濕熱空氣便會趁虛而入。手術室為了維持無菌環境,通常會保持較低的溫度,當這些濕熱空氣接觸到手術室內較冷的牆壁、設備表面時,空氣中的水蒸氣便會凝結成水滴,形成冷凝水。這不僅會影響手術儀器的正常運作,更重要的是,冷凝水可能帶有細菌,對手術的無菌環境構成潛在威脅。

衛署回應:通風系統運作正常?

事故發生後,廖醫生連同病人向衛生署投訴。衛生署隨後展開調查,並於今年3月回覆稱醫院沒有違規。衛署的調查結論指出,雖然調控室溫的空調系統發生故障,但作為感染控制用途的手術室通風系統運作正常,醫院也按照既定的應變計劃採取了措施。 此外,衛署認為這次空調系統故障不屬於私家醫院須呈報的事件。

然而,有工程師對衛生署「冷氣系統故障而通風系統正常」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這是「亂搬概念」。 工程師指出,空調系統的作用不僅是控制溫度,也包括控制濕度,這兩者對於維持手術室的無菌環境都至關重要。冷氣系統故障,濕度必然無法有效控制,濕熱空氣的流入和冷凝水的產生,都無法確保環境無菌。因此,單純強調通風系統正常,並不能完全解釋和解決問題。

冷凝水: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專家提醒,空調系統產生的冷凝水,特別是在缺乏有效清潔和維護的情況下,是常見的細菌滋生溫床,其中更可能含有退伍軍人症菌等有害微生物。 手術室對無菌環境的要求極高,任何可能導致細菌污染的風險都必須嚴加防範。冷凝水滴落到手術床或手術器械上,無疑增加了病人感染的風險。

事故的反思與未來展望

聖德肋撒醫院的冷氣故障事件,雖然衛生署調查後認為未有違規,但也引發了公眾對於醫院,特別是私家醫院,在應對突發狀況和維護關鍵醫療系統方面的關注。這次事件凸顯了幾個關鍵問題:

  • 醫療設備維護的重要性: 醫院的空調系統,尤其是手術室的空調,不應被視為一般的辦公室空調。其穩定運作關係到手術能否安全順利進行,屬於關鍵的醫療工程系統。 定期、嚴謹的檢查和維護至關重要,並應建立有效的應急預案。
  • 應急預案的有效性: 雖然醫院表示有應變計劃,但在實際情況下,冷凝水的產生和對手術的影響,似乎顯示應變措施並未能完全避免問題的發生。應急預案應更具體,涵蓋各種潛在故障情境,並定期進行演練,確保醫護人員能夠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有效地應對。
  • 信息透明與責任承擔: 廖醫生認為醫院應主動公布事故並承擔責任,這反映了公眾對於醫療機構在事故發生後信息透明度的期望。及時、坦誠地公布事故詳情、原因以及採取的改進措施,有助於重建公眾信任。
  • 監管機制的完善: 衛生署將空調故障不列為須呈報事件,也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擔憂。病人組織認為,當局應檢視現行指引,是否有需要修改,以更全面地保障病人安全。 醫療機構的設備故障,特別是影響到關鍵醫療流程的故障,其呈報機制應更加明確和嚴謹。

從「濕」到「智」:智慧醫院的啟示

這次事件也促使我們思考如何運用科技提升醫療設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近年來,「智慧醫院」的概念逐漸興起,強調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醫院環境、設備的智能化監控和管理。 例如,通過感測器實時監測手術室的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參數,一旦出現異常,系統可立即發出警報,提醒工程人員及時處理。 甚至可以預測潛在的設備故障,提前進行維護,防患於未然。 這樣的智能系統,不僅能提升設備運行的效率和可靠性,更能為醫護人員和病人提供一個更安全、更穩定的醫療環境。

結語:滴水事大,安全至上

聖德肋撒醫院的手術室冷氣故障及冷凝水滴落事件,看似是一次設備的小問題,卻可能對病人的安全構成潛在風險。這提醒我們,在追求先進醫療技術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基礎設施的穩定和維護。每一滴冷凝水背後,都可能隱藏著感染的風險;每一次設備故障,都可能影響到醫療的品質。只有從源頭上加強設備管理,完善應急預案,並以更透明的態度面對問題,才能真正確保病人的安全,讓醫療空間成為一個真正令人安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