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停火後 水資源爭議再起

表面下的暗流:印巴停火,水的博弈正酣

印巴之間,戰火看似暫歇,邊境的槍砲聲沉寂下來,讓緊繃的神經暫獲喘息。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平靜。在檯面下,另一場更為深沉且長遠的較量正在無聲無息地進行,那便是對「水」的掌控與爭奪。水,這個生命賴以維繫的根本,在這片飽受衝突蹂躪的土地上,正逐漸成為比槍砲更具威脅的武器。

一紙條約的脆弱平衡

印巴分治後,兩國在水資源分配上存在嚴重爭議。直到1960年,在世界銀行的居中斡旋下,簽訂了《印度河水條約》(Indus Waters Treaty, IWT),這份被視為印巴關係「最後一道防線」的條約,分配了印度河流域六條主要河流的水資源。根據協議,東部河流(薩特萊傑河、比亞斯河、拉維河)劃歸印度,佔總流量的20%;而西部河流(印度河、傑赫勒姆河和奇納布河)則劃歸巴基斯坦,佔總流量的80%。 巴基斯坦的農業高度仰賴印度河水系,其約80%的農地灌溉及三分之一的水力發電都依賴這些河流。

這份條約在過去六十多年裡,經歷了多次印巴戰爭和衝突,卻始終維持著效力,被認為是國際水資源合作的典範。 然而,這份看似堅固的契約,其下的平衡卻是無比脆弱。

導火線:喀什米爾的槍聲

近期的印巴衝突,雖然因雙方達成停火協議而暫時緩和,但水資源的爭議並未因此平息。 導火線是發生在印控喀什米爾地區的襲擊事件,造成多人死傷。 印度隨即指控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並採取了一系列「降級」關係的措施,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宣布暫停執行《印度河水條約》。

印度方面認為,暫停條約是回應巴基斯坦參與襲擊的舉動,強調停火協議不包含恢復水資源共享條約的內容。 巴基斯坦則強烈否認印度的指控,並嚴詞批評印度此舉違反國際共識,是蓄謀已久的「水資源戰爭」。 巴基斯坦能源部長甚至警告,任何干擾水流的行為都將被視為「宣戰」。

上游的優勢與下游的焦慮

作為印度河流域的上游國家,印度擁有地理上的優勢,可以控制水流。 儘管印度目前在儲存或轉移大量水資源的基礎設施方面存在限制,主要依賴徑流式水電站,不需要大規模蓄水, 但印度已悄悄啟動在喀什米爾地區的水電項目,這在未來可能對巴基斯坦的供水產生影響。

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印度暫停執行條約,意味著其賴以生存的印度河水源面臨潛在威脅,這不僅可能衝擊其農業和電力供應,更引發了巴基斯坦農民對未來的深切擔憂。 一位巴基斯坦農民焦慮地表示,如果印度斷水,「整個國家都會變成塔爾沙漠」。

水:超越邊界的地緣武器

水資源爭議並非首次成為印巴衝突的焦點。早在2016年和2019年的衝突升級時,印度就曾威脅要對巴基斯坦「斷水」,當時印度總理莫迪就曾宣稱「血與水不能共流」。 這顯示出水資源在印巴關係中,已經從單純的自然資源,演變為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和戰略意義的「外交武器」或「地緣武器」。

印度透過控制上游水源,對下游的巴基斯坦施加壓力,這也反映了兩國長久以來敵對關係在水資源議題上的投射。 印度國內普遍認為,《印度河水條約》對巴基斯坦過於有利,使其獲得了大部分水資源,這也成為印度尋求重新談判條約的動機之一。

未來的走向:對話或爭奪?

儘管印巴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但《印度河水條約》的暫停狀態,以及水資源爭議本身,並未隨之解決。 這條維繫兩國水資源共享的「最後一道防線」處於不確定狀態,為南亞地區的穩定蒙上陰影。 巴基斯坦方面已明確表示,《印度河水條約》與克什米爾問題、「恐怖主義」問題一樣,都是巴方與印度討論的首要議題。

專家指出,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爭端,包括水資源分配問題,只有透過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對話,全面且深入地解決一系列核心問題,才能實現真正且長久的和平。 然而,歷史經驗顯示,此類臨時性停火往往難以持久,「不戰不和」的僵持狀態更有可能成為常態。

水的爭奪,不僅關乎兩國的經濟民生,更觸及國家安全和區域穩定。在氣候變遷導致冰川融化,水資源日益緊缺的背景下,水資源管理的敏感性更加突出,任何緊張局勢的升級都可能阻礙區域合作。 未來,印巴能否放下對抗,讓「水」重新成為合作的紐帶,而非衝突的引信,將考驗著兩國領導人的智慧與決心,也牽動著南亞十多億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