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科技巨頭小米跨足電動車市場的野心之作SU7,可謂風波不斷,不僅股價面臨下挫壓力,其旗艦車型SU7 Ultra的功能也遭受質疑,甚至引發部分車主萌生退貨念頭。這一切,彷彿為這輛備受矚目的「流量」新車蒙上了一層陰影。
股價的波動與市場的反應,往往是企業經營狀況的晴雨表。小米股價的下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近期事件的擔憂。儘管小米SU7在上市初期取得了亮眼的訂單成績,但接踵而來的挑戰,正對其市場信心構成衝擊。
風波的中心,指向了SU7 Ultra車型的一些關鍵功能。其中,最受爭議的莫過於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以及車輛動力輸出的限制。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作為SU7 Ultra的選配部件,其高達4.2萬人民幣的價格,自然讓消費者抱有提升性能的期待。然而,有車主在提車後發現,這個號稱具備空氣動力學設計、能輔助散熱的功能,似乎更像是一個「裝飾品」,實際導流效果不如預期。甚至有車主自行測試發現,氣流並未如宣傳般有效通過。這引發了消費者對於「虛假宣傳」的質疑,認為其功能與官方描述存在落差。 小米汽車對此發布了致歉聲明,承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並提出了對未交付訂單提供改配選項及向已提車車主贈送積分的補償方案。 然而,部分車主對此並不滿意,認為2萬積分(約合2000元人民幣)的補償與4.2萬元的選配價格相去甚遠,更有人要求無損退車。
另一個引起廣泛討論的焦點,是SU7 Ultra在軟體更新後對車輛動力輸出的限制。原本號稱擁有1548匹最大馬力的SU7 Ultra,在OTA更新版本1.7.0後,在常規駕駛模式下的最大動力被限制在約900匹。 小米汽車表示,此舉是出於安全考量,認為極致性能應由具備賽道經驗的駕駛者使用。 新增的「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要求車主在指定賽道達到特定圈速成績後才能解鎖全部動力。 儘管小米迅速撤回了這項限制,並表示未來更新將更加透明,但此事件已引發了車主們的不滿,認為小米在銷售階段並未明確告知會有此類限制,有「背刺」老車主的感覺。
這些功能爭議,無疑動搖了部分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信任,也為小米SU7的市場表現帶來了挑戰。股價的下跌,退貨聲音的出現,都反映了消費者對於產品質量和企業誠信的高度關注。
回顧這些事件,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一些深刻的教訓。
首先,對於高性能車輛,安全與性能的平衡至關重要。小米汽車出於安全考量限制動力輸出可以理解,但溝通方式和透明度需要加強。 在未事先告知消費者,且單方面透過軟體更新限制車輛核心性能,無疑會引發強烈不滿。 未來,車廠在推出高性能車型時,應更清晰地說明車輛的適用場景、潛在限制以及性能解鎖條件,避免消費者產生誤解。
其次,產品宣傳必須準確、真實,避免誇大或模糊描述。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爭議,凸顯了宣傳與實際功能不符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高價選配部件的功能,應有明確的技術標準和驗證,並在宣傳中如實呈現,避免讓消費者感到被誤導。對於已經產生的爭議,企業應積極與消費者溝通,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重建信任。
此外,智能汽車的OTA更新帶來便利性的同時,也潛藏風險。 車廠應謹慎對待涉及車輛核心性能和功能的更新,確保更新內容符合法律法規,並充分告知用戶。單方面的限制或更改,可能被視為違約行為,損害消費者權益。
綜合來看,小米SU7面臨的挑戰,是其在進軍汽車市場過程中需要克服的「成長煩惱」。這些風波,雖然對品牌形象和市場銷售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但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對於小米而言,當務之急是積極應對現有問題,與受影響的車主進行誠懇溝通,提供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同時,需要對其產品策略、宣傳方式和售後服務進行全面檢討,確保未來產品更加成熟可靠,宣傳更加準確透明,並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贏回消費者的信任。
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對於產品品質和品牌信譽的要求日益提高。小米能否成功跨越這些障礙,在汽車產業站穩腳跟,將取決於其如何吸取教訓,並在未來的產品和服務中展現出更高的成熟度和責任感。這不僅是對小米汽車團隊的考驗,也是對整個小米品牌的一次重要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