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再起?專家:分歧難解

關稅硝煙再起,是否貿易戰重演?

近期中美之間的關稅對談,讓不少人嗅到了2018年貿易戰的火藥味。這場看似熟悉的戲碼,實則隱藏著更複雜的變數與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正如專家所言,當前的分歧嚴重,短期內要找到解決方案,恐怕是難上加彈。

一場未完待續的經濟角力

回溯至2018年,當時美國以龐大的貿易逆差為由,對中國祭出懲罰性關稅,意圖迫使中國改變其貿易行為,並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那場貿易戰不僅震盪了國際金融市場,衝擊了全球供應鏈,更將全球經濟推向了急劇下行的風險邊緣。如今,歷史是否正在重演?

儘管時隔數年,雙方在關稅問題上再次展開對話,但這次的背景與2018年相比,有著顯著的不同。首先,當前的全球經濟環境更為脆弱,地緣政治風險也更高,俄烏戰爭等因素都為談判增添了複雜性。其次,美中之間的分歧似乎更加擴大,不再僅限於貿易逆差和市場准入,更包含了技術限制、芬太尼問題等非關稅議題。

深層分歧,短期難解

專家普遍認為,本次中美關稅對談不太可能取得重大突破,更多是雙方在相互試探,確定是否有進展的空間以及談判的議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經濟專家甘思德便指出,這週末不會有任何實質性解決,只是看看能否建立談判流程,以及確定議程項目。這也反映出,雙方在核心議題上缺乏共識,讓步空間有限。

美國方面,訴求包括縮小對中貿易逆差,並希望中國放棄被視為重商主義的經濟模式,為全球貢獻更多消費。同時,華府也希望說服中國取消關稅,並具體說明希望中國增加購買哪些商品。然而,這些要求涉及中國深層的國內改革,並非一蹴可幾。

中國方面,則堅決反對外國干預其發展道路,並希望華府取消關稅,並在全球舞台上獲得平等對待。中國學者認為,若美方持續施壓,不排除中止談判。這顯示北京在維護自身發展權益上的強硬立場。

除了傳統的貿易議題,這次談判還涉及了芬太尼問題和科技限制等非關稅議題。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甚至派出了高層公安官員參與談判,顯示非關稅議題的重要性。這些議題的複雜性,無疑增加了達成協議的難度。

妥協的可能與現實的考量

儘管分歧嚴重,但分析師們認為,對金融市場而言,最佳情況是雙方同意將現行的高額懲罰性關稅降低至可恢復部分雙向貿易的水準。川普日前曾提及對中國課徵80%關稅似乎合理,雖然這仍高於他競選時承諾的水準。然而,白宮也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單方面下調對華關稅。

即使只是小幅降稅,加上雙方同意後續繼續談判,並將芬太尼等非貿易議題納入,都會被投資人視為正面訊號。市場至少能夠感到些許寬慰,美中有機會從威脅升級的道路上回頭。

然而,從現實角度來看,結構性的矛盾並未解決。中國的製造業和勞工在接下來幾個月仍將感受關稅壓力,而美國則面臨物價上漲和失業率上升的壓力。全球貿易失衡的問題,短期內也難以解決。

美中貿易戰至今,已對全球產業鏈產生了顯著影響。美國大幅降低對中國進口,轉而增加從墨西哥、東南亞和台灣等地的進口。儘管如此,製造業並未如預期大量回流美國,而是出現了轉單效應。中國也積極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並尋求多元化的出口市場。這場貿易戰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傷害,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

前方的道路:協商、對抗或共存?

正如新華社評論文章所言,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經貿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關乎兩國人民福祉和全球發展繁榮。在此背景下,雙方坐下來談具有積極意義,是解決分歧、避免衝突升級的必要途徑。然而,對話效果有賴於雙方的誠意和努力,尤其是美方能否真正做到理性務實。

當前的美中關係,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競爭,更是一場「價值選擇」的戰爭。正如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所言,如果理念不同,利益終究也很難是相同的。這意味著,美中之間的衝突根源更為複雜,解決難度也更高。

展望未來,美中關係可能在協商、對抗與有限的共存之間擺盪。短期內,重大突破難以預期,但對話的持續本身,或許能為緩解緊張局勢帶來一線希望。長遠來看,雙方能否找到新的互動模式,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實現某種形式的平衡,將是決定未來走向的關鍵。這場未完待續的經濟角力,仍將深刻影響全球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