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擬將旗下包括巴拿馬運河在內的多個海外港口資產出售予美國貝萊德財團,近期引發香港社會及法律界高度關注。此交易不僅涉及巨額資產轉讓,更牽涉到國家安全與市場競爭的敏感議題。多位本港法律專家指出,任何可能危害國家長遠發展利益及安全底線的行為,都不應被容忍。本文將從法律審查、壟斷疑慮與國安風險三方面深入探討這宗交易所帶來的影響與爭議。
法律審查:雙重監管機制下的嚴格把關
針對長和出售港口資產一事,相關部門已展開依法審查程序。專家指出,此類跨境重大經濟交易通常面臨「雙重審查」,即同時接受反壟斷法規及國家安全法規範約束[3]。根據《反壟斷法》及《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若該交易可能排除或限制市場競爭,即使未達申報門檻,也可被要求進行申報[5]。
由於長和計劃出售其在和記港口80%的股權,完成後將不再持有控制權,因此評估是否觸發反壟斷申報時,只需計算待售資產在中國市場的收入,而非整體集團收入[5]。然而,由於航運及進出口屬全球性市場,一旦全球競爭受限,中國市場必然受到波及,引起監管機構高度警覺。
壟斷疑慮:影響公平競爭環境
此次交易涉及全球重要航運樞紐——巴拿馬運河等戰略性港口,其控制權變更可能導致市場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美方財團若取得這些核心設施,不排除形成新的壟斷力量,限制其他業者公平參與競爭[1][2]。
此外,在當前全球供應鏈緊張背景下,掌握重要物流節點意味著具備極大話語權,一旦形成過度集中,有損自由貿易原則,也可能加劇地緣政治風險。因此,有聲音呼籲必須嚴格監控此類大型跨境收購案,以防止企業利用優勢地位操控價格或服務條件。
逾越國安底線:潛藏戰略風險不可忽視
除了經濟層面的考量外,本次交易還觸動了香港乃至中國整體的國家安全紅線。多名本地法律界人士強調,「任何危害本國長遠利益、威脅國安之舉都絕不能容忍」[1][2][4]。
巴拿馬運河作為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重要水道,其戰略價值無庸置疑。一旦由外方尤其是美方財團掌控,不僅影響香港作為區域物流中心角色,更有可能成為外部勢力干預中國內外貿易的重要工具。此外,此舉亦引發對資訊安全、基礎設施保護等方面的新挑戰,需要通過完善立法和執法手段加以防範。
綜合上述分析,長和擬售海外港口給美方財團事件揭示了跨境商業活動中複雜且敏感的一面。在保障自由經濟活力同時,更需兼顧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以及堅守国家主权与安全底线,是當前香港乃至全中國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案也提醒各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商業決策不可忽視其背後深刻的政治、安全意涵,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謹慎應對,以確保香港持續穩健發展並維護區域和平穩定未來。
資料來源:
[1] www.tkww.hk
[4] www.tkww.hk
[5] news.sina.cn
Powered By YOHO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