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升級 瑞士會談聚焦港口費爭議

陰霾下的對話:瑞士峰會的中美經貿角力與港口費風波

迷霧中的曙光?瑞士會談的弦外之音

當全球經濟籠罩在不確定性的陰霾下,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再次選擇在異國他鄉——瑞士,進行一場備受矚目的經貿高層會談。這不只是一場例行的官方交流,更像是兩個重量級拳擊手,在短暫的休戰後,重回談判桌,試圖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中尋找一絲緩和的可能。會談的議題廣泛而敏感,從關稅水平到芬太尼問題,每一個都牽動著全球的神經。而其中一個即將擺上談判桌、且充滿火藥味的議題,正是美國對中國製造和營運的船隻徵收新的港口費。這個提案看似技術性,實則劍指中國在全球海運業的主導地位,無怪乎中國方面據報將對此表達強烈反對。這場在瑞士展開的對話,究竟能否撥開迷霧,抑或是為下一輪的衝突埋下伏筆,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從貿易戰到「港口費」:戰線的延伸

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早已不是新鮮事。從最初的商品關稅,戰線不斷延伸至科技、金融等領域。如今,這場博弈的觸手,更是伸向了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海運業。美國貿易代表署提出的對中國船舶徵收高額港口費的計畫,正是這場戰線延伸的最新例證。早在今年2月,美國貿易代表署就披露了這項提案,旨在打擊中國在海運業的主宰地位,並振興美國國內造船業。 這個提案的出現,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源於去年拜登政府時期對中國海運、物流和造船業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調查。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在4月17日發布的最新公告,這項港口費措施預計將在6個月後正式生效,並將分階段實施。 針對由中國經營者經營或由中國實體擁有的船舶,美方將根據船舶每淨噸位收取「海運服務費用」,起始費率為每淨噸位50美元,並計劃在未來三年逐年增加。 對於使用中國建造但非中國運營商的船舶,則根據淨噸位或貨櫃數量收取費用,起始費率相對較低,但同樣會逐年遞增。

經濟槓桿下的策略:打壓與反彈

美國此舉的核心目的,是希望透過經濟手段,削弱中國在全球造船業的影響力。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大部分商船由中國建造,按運載能力計算,中國造船廠在全球貨櫃輪數量和在建訂單中佔有重要比例。 美國希望藉由提高中國船舶的運營成本,鼓勵企業轉向美國或其他國家的造船廠,以達到振興本土產業的目標。

然而,這項政策自公布以來,就遭遇了來自各方的強烈反彈。航運業和業內組織警告,若按每次靠港收費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成本攀升,損害美國農產品出口並威脅碼頭工人就業。 許多貿易團體和相關方在聽證會上表達了擔憂,認為美國沒有能力贏得這場「戰爭」,並警告稱這將為消費者和企業帶來成本暴增。 一些商界代表甚至表示,為了規避高額港口費,部分貨品已經開始考慮改經其他港口運送,例如秘魯的錢凱港,這不僅更省成本,也更快。

中國的立場與應對

面對美方的新措施,中國方面表達了堅決的反對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是企業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的結果,美方將自身問題歸咎於中國缺乏事實依據,這種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做法不得人心,只會推高全球海運成本,擾亂全球供應鏈穩定。

在此次瑞士會談中,中國代表團預計將重點提出對美國徵收港口費的反對意見。 中方一直強調,談判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施壓和威脅沒有出路。 中方認為,美方如果真心希望透過對話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施壓,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進行對話。

除了在談判桌上表達立場,中國也在尋求其他的應對方式。例如,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探索繞開美國港口,選擇其他運輸路線。 此外,中國也可能考慮採取反制措施,儘管具體細節尚未披露。

未來的挑戰與可能性

瑞士的經貿高層會談,為中美提供了一個直接溝通的平台,但也無法一次性解決雙方之間複雜的經貿問題。港口費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更廣泛的關稅問題、科技競爭以及供應鏈重塑等議題,都將持續影響著兩國關係的走向。

此次元的會談,或許能在港口費問題上達成一定程度的協調,例如調整收費標準或實施細則,以減少對全球貿易的衝擊。 然而,要徹底消除分歧,恢復到過去的經貿合作狀態,仍需雙方展現更大的誠意和靈活性。

這場在瑞士舉行的對話,是中美經貿關係在迷霧中的一次試探。港口費的風波,提醒著我們,這場全球經濟體之間的博弈,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展開。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但每一次的對話,無論結果如何,都可能為尋求共同解決方案帶來一絲希望。